河南西平县仙女庙: 西平县在汝宁县西北,两地相距不远,古代西平县为汝宁府所辖。西平县城东南的原小董庄有个叫仙女池的大池塘。
相传以前每年的七月七日,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都要来池塘洗澡。小董庄的青年董永,家贫如洗,为葬父卖身,到了赵庄赵员外家放牛,直到二十五岁还未婚娶。这年七月,董永受以卜卦为生的神人指点,抱走了在池塘中洗澡的年龄最小的七仙女的衣裳,二人遂结成夫妻,男耕女织,并生下了儿子董仲。转眼过了八年(天上为八天),王母娘娘这天心烦意乱,掐指一算,得知七仙女私自下凡配了董永,命天兵天将下界捉拿七仙女。董永父子得知七仙女被天兵天将带走,哭叫着追赶,眼睁睁地看着七仙女被带到天上。以后,乡人怀念七仙女,把小董庄改名“仙女铺”,把池塘取名“仙女池”,把七仙女别夫离子处的庙院改称“仙女庙”,又称“没娘寺”。
故事里的赵庄,早已庄毁,现在叫赵岗。据说董永卖身的赵员外,起初对董永还不错,后来见了漂亮的七仙女就起了歹心。他找来一些蚕丝,故意使人扯乱,然后强迫七仙女连夜织成绫缎,否则董永一生不能自由。七仙女请来了六个姐姐帮忙才勉强织成。七仙女升天后,赵庄天灾人祸不断,村民们死的死、逃的逃,一个村庄就这样给灭了。
现在西平县仙女铺村民们供奉七仙女的“仙女庙”、七仙女浴后梳妆的“梳妆台”、七仙女在麦田行走磕鞋形成的“磕鞋冢”及“董永墓”等众多的遗迹风物依存。 西平董永传说最早见于明修《汝宁府志》。清《重修汝宁府志》及《西平县志》中都明确记载:“仙女池在县城东南十五里仙女铺迤北,徐魏庄南,相传董永遇仙于此,故名。”清《河南通志》记载:“仙女池,在西平县东南十里,相传董永遇仙女于此。”又云:“妆台位于西平城东南十里许,传说为七仙女浴洗梳妆处。” 河南汝宁与西平的仙女庙都与董永与七仙女有关,清朝嘉庆元年的《汝宁府志》与明修《汝宁府志》及清《重修汝宁府志》虽记同一事件,故事情节与地点已有所不同。可见不能把地方志对于传说的记载看成历史。
清朝嘉庆元年的《汝宁府志》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中有如下记载:董永,千乘人也。少失母,汉末奉父避兵,寓居汝南。家贫佣耕,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曰:“后无钱还,当以身作奴。”葬毕,忽道遇一妇人,求为妻。永诣钱主,令织缣三百匹以偿。一月而毕,辞永去。乃曰:“我天之织女,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汝偿债。”言讫凌空而去。
同时,志书中还记载,董永遇仙处在城西十里的董会村,后人曾在此修桥一座,命名为“遇仙桥”,并建庙一座,名为“仙女庙”。
2003年,汝宁县文物管理部门在该县三里店乡十里铺发现一帖石碑,石碑上雕有“仙女桥,汉董永遇仙处,清道光丁未年”字样。此碑现已被该县文管所收藏。
据说昔日的仙女桥是一座东西向的三孔石桥,长20多米,高2米左右。后人为纪念董永与七仙女所建的仙女庙的正中端坐着七仙女青衣裹身的彩色塑像。过去一直香客如织,四邻八村的乡亲们每年七七这天都要来这里祭祀祈福。
当地人都说董永遇仙的故事绝对是真实的。如今的董会村人丁兴旺,那里的乡亲一直铭记着这个传奇式的爱情故事。不少老人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在仙女桥上玩耍的情况,说仙女桥上的石板上,不仅有仙女下凡留下的脚印,还有仙女闲暇时嗑瓜子儿留下的密密麻麻的痕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