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工艺品
瑶族刺绣
“瑶族刺绣”是韶关市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史载,瑶人“好五色衣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乳源县志》亦载:“猺(瑶)人男女或衣彩绣裙”。从古至今,乳源过山瑶的服饰用刺绣装饰得五彩斑斓。其无论巾帽、襟领、胸背、腰带还是绑腿直至伞袋、挎包,都刺绣有五彩图案花纹,显得花团锦簇、鲜艳夺目。其图案取材于生活,如飞禽走兽、行云流水、山花野草等各种大自然的奇异景物,几乎都被融汇到瑶族妇女巧夺天工的刺绣之中。
乳源过山瑶无论男(堂装)女的上衣胸部与背部都刺绣有一正方形的花纹图案,不同的只是衣胸配花边长为12-14厘米,衣背配花则边长为30-40厘米。其扎腰巾带穗两端、绑腿、莲花巾、高角帽、童帽、师爷帽、师爷裙、伞袋等的刺绣图案、刺绣位置均是同中有异,富有变化。
瑶族妇女都会刺绣,闲时针不离手,平时亦将刺绣所用的材料以长巾包裹,悬于身上,在外耕作放牧之余,即将材料取出,忙里偷闲,穿针引线。她们可以在不打底稿的情况下,即兴把人物、花鸟尽收线底,绣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令人赞叹不已。
瑶绣是配色绣,用的色线是红、绿、黄、白和黑5种。刺绣用的底布,一种是白色,一种是蓝黑色,即俗称的“蓝靛布”。其刺绣手法别具一格,是从图案的反面进行穿针刺绣,绣的过程中完全不看正面。这种刺绣技术难度较大,而绣出来的花纹图案也独具特色,只用5种色线即配绣出鲜艳夺目的五彩图案。瑶绣是过山瑶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积累形成的传统技艺,反映了瑶族的历史、家庭、宗教和生活等方面,是过山瑶“五彩文化”的缩影。
乳源过山瑶刺绣根据区域划分,可分为“深山瑶”和“浅山瑶”两个流派,流派的起源无从考证。深山瑶刺绣的风格特点为厚重、丰满、细腻,而浅山瑶则讲究变化多样,色彩浅淡明快、细腻大方。两个流派共同的特点是图纹一致,都是采用“平绣”和“十字绣”两种“反面刺绣”方法。
过山瑶的刺绣工艺独具一格,归纳起来,其工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刺绣用料采用布纹纵横分明、布眼清晰,颜色为黑、白、蓝的布料,再用红、绿、黄、黑、白5种色线来配色绣,如用白色布料作底布,就用红、绿、黄、黑色线来刺绣;用蓝黑色布作底布,则用红、绿、黄、白色线刺绣,所以虽称“五彩”;二是刺绣时,虽因底布不同、配色有异且用途有别而有不同的图案组合,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图案是定型的——这些图案分解出来的个体图形大概共有30多种基本类型;三是这些图形又都是由45度对角线、90度垂直线和180度的平行线等三种基本线条组织变化而来,从不用弧线;四是刺绣不用画底稿,基本都是先用黑线或白线(视布色而定)依着布纹绣出一个个方格,再在方格中绣出各不相同的图形组合;五是其刺绣是从反面绣,不看正面。这种独具风格的刺绣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和许多瑶族妇女的经验积累,才逐步定型,图案内容全部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奇花异草、翩飞小鸟以及瑶民所珍爱的家畜、家禽等等。
由此可见,过山瑶刺绣以简练生动的手法表现了多姿多彩的自然形象。各种纹样的线条清晰明亮、刚柔相宜、构图清新、栩栩如生,代表了过山瑶最高的艺术成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