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人物——李贽

家乡区县: 福建省南安市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溪美人,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贽参加乡试中举。但他看不起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制度,嘲笑考官无能,说自己参加考试,只是当一名誊录生,以后便不应进士考试。30岁时迫于生计,到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任教谕。嘉靖三十九年,调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到任数月,父去世,回家守制。适倭寇侵闽广,李贽不顾办丧事,率领弟侄,日夜守城抗倭。三年守丧期满,到北京任国子监博士。没多久,祖父又去世,李贽在共城买几亩地,让妻子黄氏带三个女儿务农为生,只身回泉州料理丧事。三年后回去时,两个女儿已先后在灾荒中饿死。嘉靖四十五年(1566),李贽携家眷回北京,补了礼部司务。五年后又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在任期间,励精图治,革旧鼎新,反对封建伦理教条的“君子之治”和歧视、欺压少数民族,提倡“至人之治”,对官场乌烟瘴气深恶痛绝。在北京任礼部司务时,接触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王阳明学说,并对王学进行改造,借以发挥民主性的内容,反对封建说教,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在南京任刑部员外郎期间,结识了反寻理学的泰州学派著名学者王畿、罗汝芳,并拜王艮(泰州学 的创始人)的儿子王襞为师,颇受影响。又因王畿和罗汝芳而接触禅学并受其影响,提出儒、道、佛三家无异同,倡“童心说”,反对孔孟之道。由于李贽的思想体系和官方推崇的程朱理学格格不入,兼他性格鲠直,不堪受上司欺压。姚安知府三年任期未满,即向上司辞职,未获准即住到大理府鸡足山佛寺,专心研究佛学,从此告别仕宦生涯。

洪心茹(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