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约公元1220-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散曲作家,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号“已斋叟”(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大都(今河北安国市)人。关氏陵墓就位于今河北安国市关汉卿故里伍仁村东北五百米处。
关汉卿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中国的戏剧史和文学史上,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成为“元曲四大家”,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其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被誉“曲家圣人”,简称 “曲圣”。此外,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有 “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 1958年还被誉为与达芬奇拥有同样地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一生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散曲现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最著名的作品为《窦娥冤》——中国十大悲剧之一,被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此外,其代表作还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其作品多取自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真实地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也体现了创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
关汉卿的杂剧对中国戏曲影响深远,是推动元杂剧脱离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也是标志戏曲艺术创作走上高峰的旗帜。他的作品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