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遗址松山

家乡区县: 云南省龙陵县

时间:2014/9/15 11:26:36|点击数:158

暑假期间,龙陵县境内的松山“高烧不退”再次成为旅游热点,每天吸引了众多的中小学生、大专学生前来寻访昔日战场遗迹,捡拾失落的战争碎片,追思和缅怀抗日英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随着《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血战松山》等系列影视作品相继推出,《大国之魂》、《1944:松山战役笔记》、《松山大战》等多部专著陆续问世,崔永元、方军、王选、戈叔亚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数十次踏访松山、研究松山战役的文章(专题)的传播,央视、凤凰卫视、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多次对松山战役的宣传报道,松山战役这段惨烈悲壮的历史逐渐破世人知晓和认可,影响日渐深远。每年有数十万的中外游客进入松山,走进战争,洞悉历史烟云,感受战争的残酷,品味逝去的悲壮。松山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保存最完好的抗战遗址,以其无法拷贝的唯一性,已成为世界人民追忆抗战文化的一个“磁极”。1998年,松山战役旧址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旅游景区。今年上半年,全县抗战文化遗址接待游客2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5亿元。

该县突出抗战文化品牌,擦亮“中国松山·宝地龙陵”外宣名片,围绕一座桥(惠通桥)、一条路(滇缅公路)、一条江(怒江)、一座城(龙陵)的“龙陵抗战五部曲”主题,实施了总投资2.49亿元的松山战役大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把松山战役遗址打造为“三区一地”景区,即:滇西抗战文化产业园区、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两岸三地”(中国大陆、台湾,大陆、台湾、美国)文化交流示范园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与和平教育基地。

松山旅游小镇建设突出滇西民居特色,彰显边地文化,留住民族的记忆;创作出版一批文艺作品,规划建设影视拍摄基地,着力打造以松山为重点的抗战遗址群;建成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松山战役纪念碑、中国远征军纪念馆、滇缅公路纪念馆等,推进松山客栈、游客服务中心等松山旅游小镇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松山抗战文化内涵。2012年3月,成立了龙陵县松山大遗址公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全面展开了松山大遗址公园建设,重点打造龙山卡、八O八水库、滚龙坡、大垭口、老干塘、松山子高地、惠通桥等7个节点,新建滇缅公路纪念碑、实战体验区、水体景观区。建成了2878米的松山战役遗址游览栈道,占地面积17400平方米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建成向游客开放;松山旅游小镇代建房屋13栋,总建筑面积17282平方米,已全部封顶;大垭口新村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活动室、展馆、观景台已建成,景观墙正在建设中。滇西抗战研究基地组织人员分别到广东、贵州及滇西、滇中17个县征集中国远征军和滇缅公路及抗战历史资料2000多份,抗战老兵名录3000多人。

该县全方位、大纵深、立体化地对松山进行打造和包装,提升了松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经完成了《松山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资料汇编》。史料丛书《松山战役影像志》、《松山作证》、《松山,全军覆灭的誓言》、《抗战纪事》等多层面重现了这场战争的真相和意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对龙陵抗战文化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央视先后拍摄播映纪录片《松山战事》(4集),走遍中国栏目制作播出龙陵(松山)抗战纪实8期、现场直播4次;各大网站报道龙陵(松山)抗战200万余次(篇)。据不完全统计,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刊播龙陵抗战文化的文字、图片、视频(微电影)等达1000多万字(幅),出版书籍(画册)70余种。

赵富怀(2015-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