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的龙川江和怒江之间,东南隔怒江与施甸、永德、镇康三县为邻,南与缅甸隔江相望,西与潞西市和梁河县毗邻,北与隆阳区和腾冲县相连接。县内最高海拔3001.6米,最低海拔535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2100毫米,有“滇西雨屏”之称;有国境线19.71公里,320国道贯穿全县东西;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山区占98%;辖3镇7乡,116个村委会、5个社区居委会
作为勤工俭学工作,我县在坚持“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宗旨下,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认真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县委政府、县教育局在结合地方财政困难及中小学校没有足够勤工俭学基地的实际情况下,提出了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勤工俭学两手抓的指导思想,采取种养结合、校企结合、学校社会结合等多形式开展勤工俭学。下面就我县开展勤工俭学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教育基本情况
2010至2011学年,全县有小学126校(点),其中完全小学119校、初级小学5校、教学点2个;有普通中学15校,其中完全中学5校,初级中学10校;有教师进修学校1校,职业高级中学1校,幼儿园5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园2所),小学附设学前班141班;有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校,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21校。全县共有在校中小学生 43820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4217人,初中在校生12208人,普通高中在校生4320人,职业高中在校生3075人;有在园(班)幼儿5690人。
二、中小学勤工俭学基本情况
1、勤工俭学规模
通过几年的努力,2010年全县共有116所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其中小学100校,中学15校、职业中学1校。勤工俭学基地155个,其中农林牧渔98个,第三产业57个,基地面积为113.5亩。勤工俭学从业人员12人,接纳学生劳动实践基地71个,共接纳师生从事勤工俭学活动为27347人次;
2、勤工俭学种类
我县采取了种养结合、校企结合、学校社会结合等多形式开展勤工俭学,现在主要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及服务业等方面的勤工俭学活动。
3、勤工俭学收益
2010年全县共有勤工俭学年末资产473.19万元,所有者权益374.19万元,其中实收资本5.4万元;利润总额131.78万元,其中中学39.84万元、小学16.95万元、职中75万元。利润总额中,学校应分利润103.58万元,其是中学37.44万元,小学16.95万元,职业中学49.2万元。
4、勤工俭学收益支配情况
2010年共资助困难学生1146人,其中:小学生525人,中学生621人,资助资金为13.43万元。改善办学条件108.45万元,其中修建教学用房36.86万元,购置教学设备30.83万元,其他公用经费40.77万元。
三、开展勤工俭学的效果
1、勤工俭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勤工俭学使学生得到了劳动的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高,拉近了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对“劳动最光荣”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和互帮互助精神。
2、开展勤工俭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办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与经济结合的有效形式。中小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另一方面,又让他们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到一些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方面的技术技能,为学生毕业返乡后发展种养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奠定基础。
3、广大学校师生通过直接参与勤工俭学活动,特别是养猪、养鸡、种果、种树、种菜等实践活动,既能部分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又能树立师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和树立较强的自立、自强思想意识。
4、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可以为当地农村发展种养业提供示范,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5、开展勤工俭学,可以增加学校收进,改善办学条件、救助困难学生,还能适当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