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告白》说的不是日本社会的普遍现象。它说的是少年们的自我意识膨胀到无法自控的程度,而失去了犯罪意识。由此带出了一个小群体中的集体式疯狂以及扭曲的母子关系等等。
2. 这是凑佳苗的同名小说,电影基本没有多大改动,不能用电影镜头表现出来的,也用独白表现了。人物的精神状况啊,起因发展结果都很连贯,而且刻画的很有说服力。
3. 中岛哲也是个很能用镜头说话的人,这跟他是从广告出身有关。背景音乐用了Boris、Radiohead等乐队的歌曲,OST太出彩了,没法用言语表达。首推电台司令的last flowers。其次是日本摇滚乐队Boris的那首《にじむ残像》,近乎惊艳了。
4.松隆子啊松隆子,女神啊女神,演技完美。
5.37名学生,平均13岁,一直很佩服日本的童星在如此小的年纪都能挑大梁出演而且演技不俗(譬如mother里的芦田爱菜)。尤其这个电影里,37个学生在知道同学杀了人后,依然能在阳光下嬉戏打闹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总结:这是部典型的日本电影,暴力美学趋于极致,极其小清新的表达了一个极端压抑的故事。你会有看着惊悚片里的青春片的感觉,剧情充满噱头,画面精致华丽,配乐浑然天成,表演绝对对得起观众。值得花100多分钟来看一下。
日本社会真的那么压抑吗?
当你看完《大逃杀》,会不会以为日本就是这个样子?就是生存是一场零和游戏,要么成为完全的强者,要么被社会彻底遗弃?电影只是一种艺术手法,将社会的某些方面不断渲染放大,电影只是电影,小说只是小说。并不是说日本社会不压抑,只能说每个人在不同事件不同时段都会有放松和压抑的情况,更何况是众人组成的社会,情绪就更复杂多变。只能说这些电影的预设情绪是非常典型的亚洲社会模式而已。
别去深究剧情。日本人拍的这类电影,我们可以闲来没事聊一聊,但剧情真的别当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