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几点看法——
1,国内大学的影视专业中,还是以艺术电影为核心教授学生,很多电影专业的学生一直就被费里尼、伯格曼、德莱叶等所包围。然而这些大师(很多都喜欢用长镜头)恰恰是非常难学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你见过几个以李白为师的能成为特别出色的诗人呢?好莱坞电影以前是片场制、师徒制,大多数导演都对摄影机、器材非常熟悉,都有丰富的类型片拍摄经验,就算个人水准有限,成不了大师也不会太差,镜头语言、叙事等都能看得过去。
2,与第1点相关的,国内很多拍独立电影的人过于重视内涵、意义、思想,轻视画面、节奏、叙事技巧,似乎生怕“以辞害意”,觉得独立电影就该粗糙、简单、自由,把不讲究当成了原生态和真实。有些独立电影人骨子里比较高傲,太看重自我表达,鄙视几乎所有商业片、类型化、通俗化的倾向,把不好看当做强化自身独立气质的劲头。
其实国外的很多独立电影拍得很好看,很讲究,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另:
独立电影中一些问题来源于对艺术电影精神和技巧的消化不良——不少独立电影人排斥以类型片为标志的商业电影技巧——电影院校仍然有浓厚的推崇艺术电影气 氛,从对类型片的研究教学也能见一斑——这种生态状况是不少国内独立电影显得有些孤芳自赏的背景——独立电影其实和类型片完全不对立,可以借鉴商业类型片 的镜头运用、叙事技巧等。
补充一:
加一个佐证吧,下面是电影学院苏牧老师的拉片单子,大家可以看看又多少部商业类型片,又占多大比重——我绝不是说苏牧老师这个有问题,作为单个老师,他这样列单子完全OK!我只是说这可能就是前面说的(很多朋友在评论中不同意的)以艺术电影为核心的思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