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原之子--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

家乡区县: 武威市民勤县

持久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原之子--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李吉均教授(一)

李吉均,1933年10月9日生于四川彭县,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土,我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他长期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的科学研究工作,在青藏高原隆起,黄河起源及冰川演变、庐山地貌及冰川成因等一系列问题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2012年10月9日,已届朝枚之年却仍致力于教学科研工作的李吉均教授迎来了80岁的华诞。


冰山上的来客
1952年,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开始了国家大建设的进程。此时,李吉均刚刚从家乡的高中毕业。年青的李吉均意识到工业将成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最重要的建设任务,而工业的粮食是矿产,因此他毅然选择了地学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
1956年,从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后,李吉均来到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并留校工作。大西北,这本来不是作为南方人的李吉均所曾料想过的生活和发展之地,但却实现了他中学毕业时那个“骑一匹白马漫游在祁连山深山幽谷中”的诗意幻想。而也正是在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李吉均找到并成就了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195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研究祁连山的冰雪资源。李吉均作为冰雪队的第一批队员,率领一支小分队承担黑河上游现代冰川的考察工作,而且真的骑上了马背。从此,他和冰川以及中国西部的高山、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首次进藏,李吉均作为冰川组长负责了西藏以及后来横断山的冰川考察工作。从此,他踏遍西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开始了多次进藏和在川西高原工作的科研之路,也尝尽了生活上的艰难困苦。1974年,在西藏羊卓雍湖畔的冰川上,李吉均积劳成疾,患上了高山反应的严重的肺水肿,但他仍然坚持工作。虽然工作又苦又危险,李吉均的内心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充实和快乐。在那个依然处于文革的年代,能够不受干扰地为祖国做一些真真切切的实事,向自己的理想实实在在地迈进使李吉均满怀幸福。
凭着执著的心、顽强的意志和满腔的热情,李吉均对天山、祁连山、藏东南横断山脉的冰川做了大量翔实周密的考察,积累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科学数据,而这就成了他后来科学与研究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1977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威海市学术讨论会上决定,由李吉均主要执笔完成《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80年代初,中国地学界展开了一场为期数年的关于中国东部庐山等中低山地有无第四纪古冰川的大争论。为了搞清问题,李吉均三上庐山,通过实地考察,他对李四光先生主张的庐山古冰川渐生疑团。李四光先生可以说是我国地质学界的泰山北斗,敢于怀疑他的论断,无疑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但李吉均凭着一股执著的劲儿参与了关于中国东部古冰川的大争论。他充分利用与庐山同纬度的横断山区的海洋性冰川的研究成果,自成一家之言,得到了地理学界的广泛认可。此后,李吉均和施雅风、崔之久一道编写出版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专著。这本书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困惑中国地学界半个世纪的古冰川之争大体被澄清。

紫宇诺莎(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