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爱戏,虽然身处乡村一隅,一生却与潮州戏有着不解之缘。
母亲年轻时在村里的宣传队演过文明戏,宣传农业政策、生产知识或社会文明新风。婚后,由于父亲在镇里工作,孩子还小,母亲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力,演戏的事就只能搁下了。褪去铅华的母亲,干起农村生产队里的各种粗重活,一点不亚于“须眉”。那时候生产队实行按工记分制,母亲的工分常可与大男人们相媲美,只是她柔荑的双手,在繁复的农活中,渐渐便变得粗糙。
虽然生活给予她的是重负,但母亲依然达观面对。在生产队干活时,中间困倦了,谁先招呼一声,几个人便随时在田壑间哼上一段。一曲下来,劳作的疲惫霎时无影无踪,在一片叫好逗乐声里,大伙又开开心心地干起了活儿。但凡镇里有戏,母亲与父亲便会携上我们,一家人满怀欣喜地看上一场潮州戏,在粗犷的农耕日子里,感受乡土戏曲的细腻,在生活的胝茧中,领略舞台艺术的温婉之美。一次,电台播放《陈三五娘》,母亲听着听着,不禁也跟着哼唱起来:“帘外春风,催醒桃花满树红……”袅袅的箫鼓琴弦,抑扬顿挫的拉腔吟唱,从戏里延伸到了戏外。
母亲一生的为人处世,不难看出受到古老戏曲“善恶有报”理念的影响。经过剧作家渲染的那些戏里故事,在母亲看来却是真实可信,戏曲中揄扬的“仁义礼善”等元素,曲文中传递的道德圭臬与价值趋向,不知不觉便融进了母亲的生命之中。人生难免磕磕碰碰,但即使身处逆境,择善而为仍是母亲心中笃定的信念。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推己及人,母亲还用戏中情理去敦睦邻右、劝人从善,每当亲朋好友向母亲倾诉,母亲皆尽力宽慰开解:“好人半自苦中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那些戏里的言语、故事,从母亲的口中娓娓道来,显然成了温情的能量与劝世的佐证,对抚慰落魄的心灵,每每奏效。里仁为美,热情善良的母亲,亦由此赢得了邻里的敬重。受母亲的濡染,我从小也喜欢上了潮州戏。
岁月的帷幕翕张捭阖,转眼间母亲已步入暮年。优雅的潮州戏,伴随母亲走过了苍黄的岁月,穿越跌宕起伏的人生,直至迎来了而今安然静好的晚睛。母亲对潮州戏的喜爱,犹如对乡土的眷恋,一直绵延至今。昔年舞台上的一些名角,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因缘际会与母亲成了朋友,每临家门,必与母亲一起聊聊潮州戏,喝喝功夫茶,说戏里佚事,话戏外人生,天南地北, “暹罗猪糟”,好不快哉!
“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幸无喧哗。”那些过往的明暗岁月,舞台上的浓淡春秋,在爱戏的母亲心里,早已沉淀成一折闳约深美的曲词,在每个晴美的日子里,为她欢唱如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