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如粤语,粤剧,粤曲。它是发源于古代中原,以广州、香港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以广东、广西、海南为流行区域的粤语文化。由于粤语区有着庞大的海外移民,故广府文化也在北美洲、英国、北欧、澳洲、新西兰、东南亚等区域广泛流行。
广府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
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区别。 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广府风格的古民居通常是一个家庭几人至数十人居住。老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中生活的场景就是典型的广府民居--西关大屋。
不过新近重拍的彩色版《七十二家房客》居然找不到适合的西关大屋作为拍摄场地。广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其次就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体现出的防潮、防晒的特点;还有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
除此之外,典型的广府民居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镬耳屋是岭南特有的建筑。明清两代,只要有了钱,发了财,就会建造一所镬耳屋来显示其富有与气量。 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5] 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 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 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广州陈家祠更是集各种建筑术、工艺美术于一体的气派祠堂。
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
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 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工艺、园林、绘画、戏剧、艺术、宗教、音乐、文学、饮食、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广州都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广府文化即为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之代表。
广府文化可从其语言中体现出来:务实、乐观、包容。广府民系内部对於本民系的共同心理认同感比较强烈,民系凝聚力强,人们普遍以繁荣的岭南粤语文化为自豪。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最易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文明,并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宽广,思路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兴起,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