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掌房与垛木房·
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势的走向,选择向阳、背风、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缓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区的彝族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瓦房。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间正房,分别作为堂屋、卧室和仓库,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作为厨房和杂物间,俗称“三间两耳”。但也有“三间四耳”或“五间四耳”的大户人家。
在彝族的传统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它以块石作墙基,用坯砌墙或用当地又粘又韧的红土夯墙,墙上架梁,梁上铺以竹木、树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层稀泥,再铺以细泥土,洒水捶实,拍平,做成平台屋顶。这种掌式土屋,多为平房,但也有两层楼房,只是二楼一般不住人,而只用于储存粮食和杂物。“土掌房”就地取材,简便易建,冬暖夏凉,舒适宜人。特别是那平台屋顶上,既可堆放东西,又可作晒场。远远望去,那一幢幢炊烟袅袅的“土掌房”,层层迭迭,宛如一座座古城堡。从前,倘有土匪攻寨,村民登上平台屋顶以瞪望敌情,并居高临下射击匪敌。
居住在小凉山及其他山区的彝民,为避高山风寒,房屋一般较为低矮,楼层较低,窗户极小,有的甚至有门无窗,屋内甚为幽暗。生活在林区的彝民,他们的传统住宅是“垛木房”。这是用砍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为墙,屋顶盖以劈开的木板为瓦,再压上石块,俗称“瓦板房”。如今,这种消耗大量木材的房屋,已逐渐被土木结构的瓦房所代替了。
·以火塘为中心·
彝族人家的正房,正中一间是堂屋,内设俗称“锅庄”的火塘,上面置一个支锅的铁三脚架或三块支锅石。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夜晚,他们在火塘周围铺上铺盖,用俗称“查尔瓦”的羊毛披毡一裹,便围靠着火塘睡觉了。
不过,以火塘为中心席地而坐时,有主次、高低之分。火塘左侧较暖和,是家中长辈老人的座位,贵客一般也坐在火塘左侧,但不可坐在正面,因为这里放置了祖宗灵位。火塘右侧是妇女和晚辈的座位。靠门放置各种炊具、食品和杂物。
·砣砣肉·
平坝彝区的老百姓,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麦、洋芋等为主食。而高寒山区则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副食多为蔬菜、豆类、瓜果和羊、猪、鸡等肉类。
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诚意和对客人的尊敬。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有的地方打牲以后,还要取出胆囊请客人验看,并以羊胆光滑新鲜,饱满为喜。倘若羊胆干瘪,客人要对主人说几句安慰的话语,以此解禳。
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或称“ 肉”)。有的地方还把肝脏与脆嫩骨头一起剁碎,拌上盐巴、辣椒粉、花椒、酱油再吃。这道名叫“吃肝生”的菜肴,别有一番滋味。
彝族热情好客。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转转酒·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彝族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彝家待客“有酒便是宴”,而对菜看则不甚在意。他们喝酒时,常见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家办喜事时,客人多了,便在庭院搭盖临时青棚,地上铺以松树针叶,大伙围坐松毛上饮宴。此谓“松毛席”,在彝区旅行,不时可见三五朋友熟人,途中相遇便掏出瓶酒,在路边围成圆圈,就着酒瓶你一口我一口地喝起“转转酒”来,有时来了生人,虽是萍水相逢,也一见如故地喝起“转转酒”。大家边喝边劝道:“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的酒,喝吧!”
关于“转转酒”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山里住着汉、藏、彝三个民族,他们和睦相处,日子长了便结为兄弟。一年,彝族兄弟开荒种了一块养子地,秋后收下许多养子,磨出许多荞子面,就请汉族、藏族兄弟来吃。谁知煮得太多了,第一天没吃完,待第二天热着吃时,荞子面竟发酵变成了又香又烈的酒水。他们舀进大碗里,却彼此谦让,谁都想自己少喝一点,让兄弟多喝一些。就这样,一碗酒在兄弟三人手里转来转去,半天碗里的酒也没喝多少。这时,忽地金光一闪,从天上飞来一位仙人对他们说道:“喝吧,只要勤劳耕种,喝完了还会有新的酒来。”于是兄弟三人听后,个个开怀畅饮了。奇怪的是,直到他们全都喝醉了,那碗酒还是满满的。从此以后,彝家便有了喝“转转酒”的习惯。
·木器文化·
彝家欢宴宾客的餐具器皿也别具特色。那一个个高脚酒杯,盛肉的大盘,盛汤的大钵,舀汤的匙勺全是木制品。当你用装了长长木把、状如镰刀的木构舀肉汤时,那鲜美可口的肉汤和有趣的餐具,真是令人陶醉。这些木器,以梨,舂木等为原料,用旋车旋制,再髹以生漆。他们先用黑漆打底色,再用黄色、红色绘出常见的民族图案:象征八方的八角形和月牙形、水波纹、古泉纹、四瓣纹、网纹、涡纹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那漆本酒壶。当你捧起圆球形或扁圆形酒壶,从壶顶的一根吸管吸吮美酒时,看着浑圆一体的酒壶,无口无盖,心里不免嘀咕:“从哪里灌酒入壶呢?”原来,酒壶的底部装有一竖置的注管。将壶倒置,便可以从底部的注管灌酒入壶。而把壶放正后,酒装好了,又滴酒不漏。
在凉山,彝家从提水的桶、装水的缸、到巫师“毕摩”的法具、打仗的兵器,大都是木制品,堪称木器世界。据研究,这种木器文化现象,与古代彝族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有关。他们的祖先曾是游牧民族,那些易碎的陶瓷物品,不适宜经常迁徒流动的生活,轻便而又比较坚固的木器,则更受到牧人的欢迎,于是便世代相传下来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