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族的种种婚恋习俗中,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青棚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搏斗等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礼·
在凉山地区,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父母对女儿的换裙礼甚为重视,他们请巫师“毕摩”挑选黄道吉日后,便开始置备姑娘的各种衣裙首饰,打猪宰羊,备酒宴客。
换裙仪式在晚上举行。长辈、局外人一律回避,应邀的客人是一群 15至17岁的姑娘女友。她们围坐火塘,谈笑欢饮,并向以“假新娘”身份出现的换裙姑娘祝福吉祥如意。一些调皮的姐妹还要说些逗弄姑娘和大家开心的话儿。仪式开始,姐妹们先为姑娘梳头,把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她们还给少女戴上绣花头帕,并将她额前的刘海梳得溜滑光亮,使情窦初开的少女更显俊俏美丽,愈增迷人的风韵。她们还把姑娘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如意。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姑娘换上新裙后,便和女友们通宵达旦地歌舞欢娱。按照彝族的习惯,举行过换裙礼的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
·在“玩场”和对歌中相恋·
许多彝族地区的青年男女都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如今,姑娘、小伙子在平日的下田耕作、上山打柴、放牧牛羊、集市赶街以及民族节日中结交爱慕后,便相约在“玩场”中进一步幽会恋爱。
夜晚,小伙子按照预先的约会,弹着月琴或吹着短笛、木叶,来到心上人的门前树下,呼喊姑娘。姑娘出来后,他们一起来到林中草地。他们烧起篝火,而后便围成圆圈唱歌跳舞。这伙人唱累跳累了,坐下歇息交谈,另一伙人“啊嗨”一声,又接上去唱呀跳呀……就这样,他们在“玩场”的娱乐中进一步相互了解,增进恋情。
每伍二月初九的“闹花节”,五月端午的“花街”,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这些民族节日更是青年男女择偶的好机会。
这时,有情人常常在对调子中相互问答,以歌传情。他们唱的:歌词,或为《梅葛》、《阿细的光基》等民族史诗中的婚恋歌,或为即:兴编同,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自己的情意。他们对唱的调子,有随着对象不同的村寨、环境、身份而变化的“相会”歌,有抒发互慕爱恋、忠贞不渝的“叙情”歌,以及最后表现依依惜别和相约再会的“辞行”歌。其中,尤以“叙情”最为动人。例如姑娘唱道:
我的阿哥呀,
你可知道,
月亮为什么不曾落下来?
那是她恋着天上的太阳。
星星为什么不曾落下来?
那是她恋着天上的银河。
山箐中的泉水为什么长流不断?
那是她在追赶着山里的春天。
阿哥哟,
你可知道,
多情的妹妹为什么不出嫁?
她是依恋着有情有意的哥哥。
……
他们愈唱情意愈浓。于是,有的就在歌场订下自己的终身。当然,更多的是回家告诉父母,托媒人上门提亲。
·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
媒人带着酒、糖等礼物上门说亲来了。依照俗规,只要姑娘的父亲喝了男家送来的提亲酒,便意味着答应了这门亲事。此后,逢年过节,男家还要给女方送些钱、布、肉、酒等礼物去。
定亲较为讲究,男方须带着事先议定的聘礼——从前,富家要以可观的银锭、牛马为聘金,贫者只以若干钱、酒、糖、布,再牵上两只羊作过礼。于是,双方举杯欢宴,共庆结下百年之好。此谓“吃定亲酒”。
奇怪的是,在凉山彝寨,不论姑娘对这门亲事是否满意,当她看见男家来人取出钱帛聘礼时,便舀了一瓢水悄悄从定亲人的背后浇下去,弄得定亲人像个落汤鸡似的。据说,此俗乃为反抗抢婚古俗的遗风。
待择定婚期后,男家要送些钱给女方,让他们置办家具和准备嫁妆。常见的妆奁有衣柜、衣箱、桌子、凳子以及梳妆、洗漱用具等。到迎娶时,男家还要为新娘准备一套新嫁衣和一应首饰。
有趣的是,当男家娶亲人带着这套新嫁装上门时,女方已请来村里善唱的女歌师到家恭候,并在她唱的“娶亲歌”中,一一收下新嫁妆:当她唱到头帕时,娶亲人便奉上头帕;唱到绣花鞋时,即献上花鞋……倘若女歌师唱错了,娶亲人将这件衣饰拿出来,在女歌师面前绕三圈,然后便放进自己的挎包,既不给新娘,也不还回新郎。反之,若娶亲人未带来女歌师所唱的衣物,她可拿起簸箕打三下娶亲人,以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让新嫁娘挨饿·
结婚前10天,新娘便开始减少饭食和饮水了。结婚前三天,依照惯例,姑娘每天只吃一餐,每餐吃一枚鸡蛋,每次只可喝一口水。倘若新娘实在口干舌燥难以忍耐时,也只能啜一点水润润喉咙。
此俗称为“新娘子饿食饿水”。如此严格的节食限饮,目的在于让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之内少上厕所。特别是结婚当日,倘若新娘在迎娶路上或婚礼之时解大小便或放屁,则被视为伤风败俗,不但新娘要遭人咒骂一生,连娘家和婆家也会因而被人耻笑不止。
相传,此俗源于一个古老的“虎妻”传说。从前,有个嫁往远地的新娘在迎娶途中小解时,被一只猛虎吃掉了。尔后,猛虎变成新娘进了婆家。一天,它趁丈夫出门,又把小姑子吃了。后来,村民们烧起大火,才把这只“虎妻”赶走。此后,为避免新娘在迎亲途中解手,便有了饿食饿水的习俗。
·青棚里的《哭嫁歌》·
姑娘明天就要出阁了。在这以前,女家请来村邻友好,在庭院一侧用木头、树枝搭起一间小屋,铺以松树枝叶。于是,姑娘在女友陪伴下,拜别双亲,住进了这间俗称“青棚”的临时小屋。
夜阑人静,姑娘在清冷的青棚里,想到明天就要辞别父母和兄弟姐妹,万种离情别绪一齐涌上心头,于是不禁伤心地唱起了世代相传的《哭嫁歌》。她饱含深情想起了母亲的千般恩情:
生长母家时,
睡时枕母臂,
饥时食母饭,
寒时穿母衣,
不下塘汲水,
不上山砍柴,
挖菜不攀篱,
慈母为照理。
……
姑娘想到明天便要结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嫁往他乡,进入新的家庭。想到对丈夫,特别是对公婆了解不多,想到未来的生活,是甜是苦,孰喜孰悲,尚难预料,于是便不禁哀怨地唱道:
嫁到夫家去,
砍柴登高山,
汲水下池塘,
挖菜攀刺篱;
菜叶若枯黄,
夫家说闲话,
汲水水浑浊,
夫家闲话多!
……
就这样,姑娘和女伴们唱呀哭呀,不知不觉便东方发白了。据说,姑娘的《哭嫁歌》唱得愈多愈好,这不仅令父母和听者深受感动,博得孝顺的美誉,还会给娘家带来好光景。
·水泼棒打娶亲人·
结婚这天,由新郎的兄弟和伙伴组成的迎亲队伍(必须单数),牵着一匹马,上女家迎娶。
快到新娘村寨时,他们个个都提心吊胆,生怕遭到女方村民的袭击。原来,新娘的兄弟和同辈青年,按照彝家俗规,早在迎亲队进村的必经之地埋伏多时。那些开设了后门和别的通道的村寨,小伙子们还要打上木桩封锁起来。他们或手持木棒。或手拿水瓢,只等迎亲人一进入埋伏,便呐喊一声舀水泼洒,挥棒迎击阻拦……只要持棒者不把迎亲人打伤出血 (迎娶见血,为彝家之大忌),怎么嬉闹都行的。
当迎亲的人们落汤鸡似的来到新娘家时,却见大门紧闭。于是,他们或说尽好话求情,或奉上一个个“红包”求女家开门。谁知大门一开,那些躲在门后的姑娘们立时拥了上来,用锅底黑灰把他们一个个都抹成了大黑脸。只有他们来到堂屋祖宗灵位前,向女家的先祖磕头祭告之后,打闹阻拦才暂时停歇。这时,新娘的父母烧旺火塘,让他们围火烤衣,并向他们敬酒,端上香喷喷的“砣砣肉”。当然,此时仍有几个调皮姑娘,或冷不防从背后抢走小伙子手中的“砣砣肉”,或朝刚刚洗干净的脸上,再抹上两道黑印……
向迎亲人泼水,这是彝家的古老习俗。泼水者自然以泼得愈多愈乐,就是那些迎娶者也心甘情愿地挨水淋。据说,水乃吉祥之物,水泼得越多越好,这意味着新娘到了婆家后,将带来雨水丰沛,丰衣足食,也可免得新娘子去远处背水了。
·背新娘·
穿上新嫁衣,戴上各种首饰的新娘,蒙上了盖头,就要出阁了。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于是,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不过,这时还有新娘的女友上来拦阻,或把马鞍藏起来,非让他们再次求告一番,否则不能上路。
归途上,迎娶队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新娘须在日头落山以后,方可进入男家大门。于是,那些迎娶者与送亲人常在路上停下歇息,或互相嘻笑逗乐来拖延时间。
日暮,新娘抵达男家时,立时鼓乐大作,鞭炮齐呜。不过,他们得先把新娘背进在庭院一侧搭盖的小草棚里。只有当婆家的嫂子为新娘梳头改妆之后,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方可进入堂屋叩拜祖先,礼拜公婆和长辈、亲友。最后,新娘和新郎在一阵急促的鼓乐声中,争先恐后地奔进洞房,以抢先坐在婚床上——先坐者将成为新家庭的当家人。
·洞房里的打斗·
入夜,亲友乡邻团团围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唱饮酒歌,对“克智”诗……“克智”,这是男家与女家各选一位文思敏捷,能言善诗者,互相巧语对答,比赛知识才智。他俩从天文地理、宇宙万物,到人世沧桑、民族历史、故事传说,相互提问,或攻或守,以诘得对手无言对答为胜。但是,他俩往往势均力敌,最后多为双方握手言和。
按照彝家的习惯,新婚之夜,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而由娘家陪来的傧相一直陪护。在凉山地区,待宾客散去,夜深人静时,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俩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当然,这其中也有因为新娘嫌弃丈夫,无爱情可言而拒婚反抗动真格的。但是,更多的是迫于祖宗的规矩而虚张声势地顿足跺楼,故意弄出摔打、撞击之声,以掩人耳目的。这时,公公、婆婆及一些好事的“听房”者,正侧耳谛听着洞房里的动静呢!
原来,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
“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
·回门与坐家·
第二天,新郎便依俗陪着新娘和送亲人一块回娘家去了。
与汉族地区新人回门,必须于当日双双返回男家不同,彝族新娘回门后便在娘家住下不归。丈夫只是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节,可以接妻子回家住一些日子,这时他俩方可同居。直至有孩子之前,她一直长住娘家。于是,人称这种不落夫家之俗为“坐家”。
据研究,彝族这种种奇特的婚俗,是古代彝族抢婚的遗风:古时抢婚多在黄昏日暮进行,故有新娘须在日落才进男家的习俗;迎亲者在女家所遇到的棒打、水泼、卸马鞍等,这是对抢婚者所进行的反抗;迎亲要背新娘而行,特别是过河时绝不让新娘衣鞋沾水,亦是防范被抢女子轻生投水的措施……
研究这些抢婚遗俗,可揭示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历史轨迹,反映人类社会围绕婚姻制度的变革,以及母系制的逃婚和父系制的抢婚所进行的斗争。于是,有人认为,新娘出嫁前夕的通宵“哭嫁”,实为对母权社会的挽歌。而“不落夫家”之俗,则是对母系社会留下的一点温情而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