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陪伴我多年的书店,终于在这个秋天结束了自己艰难维系的生命。我的伤感在这个“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季节里唯有诉诸笔端。
学生时酷爱看书,从小人书到世界名著,逮啥是啥。那时候零用钱不宽裕,在书店看到好书,便钉子一样立在那里,尽可能地在半天光景里来个快速阅读。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同学中谁买了好书,定是要拿到学校来炫耀的。而我每每暑假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攒了一年的零花钱去书店捧回一摞名家典藏。
工作后也常去书店,并不都是为买书,只因为习惯在闲暇时去书店转转。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好书面市,哪位名家又推出新作。当然,我依旧喜爱打书钉,唯有经得起“打书钉”考验、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才会被请回家来。
一直觉得书店跟人的感情很微妙,店老板对于成日打书钉的人从未有微词。爱读书的人怕是被爱护着的吧。
时光流转,纵使如我般不够敏锐的人也还是觉察到这几年书店的状况——仿若是进了寒冬。街上的书店一关再关,离家不远的春梦书店,店面也一再缩小,从整一层变作三分之一。分隔出去的那边开了家洋快餐店,开业那天门庭若市鞭炮噼啪,更显得书店像是缩进了墙角。春梦书店也是做了努力的,在显眼的位置上架了一些潮流杂志,增加一些热门的“快餐书”,但出于一种坚守,它没有做出更多的妥协。
一本在实体书店标价三十元的书,网上商城只需二十元左右。我身边有很多人为了凑足网店里“满200减50”的优惠总是一次买回一堆书。不知道他们最后有没有一本一本认真翻阅过。在与网上商城的对阵中,实体书店成了必然的弱者。这些年不断上涨的店面租金更是加速了这种颓势。于是越来越多的书店变得面目模糊,制作咖啡和蛋糕,售卖精美的玩具,更有甚者,打着书店的旗号却只将书籍作为副产。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相信莎翁在说这句话时对书籍的定位并不单是一本书,一件商品。有人说是互联网谋杀了实体书店,我却不以为然。电子书和阅读器的普及的确是撬动了图书市场,网购也对实体书店造成了实质性的打击。但我认为改变最多的,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怀。当一个悦读者在忙碌的学习、工作后来到书店,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放松的选择。而现在人们闲暇时更愿意去广场,去饭店,去酒吧。
文化的力量在于潜移默化,他以肉眼察觉不到的方式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力量,这个熏陶过程,似乎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不合时宜。书店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肩负着汇聚城市底气的使命。我时常想,一座缺失了书店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那些原来可以在书店里消磨的时光,如今我更多的是在街上散步,或是去超市逛上一会。
春梦书店最终没能熬过这个秋季,更多书店的消逝也在千千万万的城市上演。如果实体书店的消亡是一种必然,那么城市的人文情怀与阅读这种生活方式,还能保留多久?
莫如春梦了无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