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编辑塞石在龟山龟山汉墓棺室
墓外堆放着大量长方形巨石,它们是用来填充两条甬道,防止盗墓的。这些巨石每块就大约七吨重,很难移动。在两千多年前,生产力极其低下,对于工匠是怎样把重达几吨的“巨无霸”送到甬道里的以及还要分两层紧密叠放的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质疑。1992年,工作人员准备把南部甬道塞石拉出墓外时惊讶地发现,甬道内的上下两层塞石接缝非常严密,两层巨石之间甚至连一枚五分硬币都塞不进去。气势恢宏的刘注夫妇墓就是由这些塞石封堵于墓室之中,这些巨石不仅体积庞大,数量还达到了26块。如此大的采石量,小小的龟山是否能够提供丰富的石材,地下宫殿是否会受到影响,也引起了争议,但是,根据考古人员的分析,这些巨石似乎不应出自龟山。
但是这些塞石与龟山的石质相同,皆为石灰石。更有说服力的是,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在发掘清理时,考古人员发现在其外龟山汉墓地下宫殿
墓道前段,“残石较多,中部凿制出一‘塞石’雏形,呈长方形,上部已做出光洁的表面。还有一件‘塞石’毛坏,因加工时已断裂,故弃置于墓道西侧。”既然狮子山楚王陵的塞石是就地取材的,那么龟山楚王陵的塞石是不是也来自本地,没有人能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答案。
壶门是一座合葬墓,只有一个过道相通。称之为壶门,这道壶门开凿东壁平直,西壁平面为曲尺形,即北面大而逐渐向南面缩小。也许建造者想通过壶门的变化暗示使用者性别的变化,因为在壶门连接的是两位主人的墓室。
中国考古专家蒋若是对这个门的评价为“误凿”。他说:“这是全墓唯一开凿不规则的过道。壶门另一侧却是全墓刻凿最讲究的门饰。这说明壶门是刘注墓室特意为夫人预留的‘通道口’,而通道口的北口之所以如此之宽大,应是刘夫人墓室在开凿时,为‘开门寻夫’而发生的误凿。等发现与预留的通道口出现错位时才加以纠正,故而形成后来的曲尺形。”
整个墓葬除此“过道”之外,没有一处发生误凿。尤其是甬道打凿的精度更令人震撼,那么,这个进深仅1.9米的过道,可能发生了误凿。即使是误凿,有人也质疑误差会如此之大。
即使这是事先预留的通道口,那边更可以事先做下记号方便凿通。施工人员龟山汉墓官印
既然能完成精细的甬道设计,想要在夫人墓这边开凿寻夫之门,当然不应是难事,人们质疑误凿如此之大。就算事先没留记号,石壁厚度近两米,在未凿之前,却知道已经是“误凿”而自动改正,这一点也引起了质疑。既然不知道是误凿,一直凿过去,也会凿通的,这样和似乎误凿就没有关系了。
墓室谜团难以一一尽数了。根据与楚王刘注同时代同爵级的诸侯王的墓葬制度类推,刘注下葬时应该身裹银缕玉衣,有镶玉漆棺,可是并没有发现。
按照官制,刘注的官印应该是驼钮金印,而在墓室中考古人员只发现了两个龟印,都是私印,驼钮金印是否跟随他一起下葬也不清楚。由于墓室被盗等原因,这些也都成了不解之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