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吃同住同劳动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东山县铜陵南门海堤历经四年的施工,1964年全面竣工。半个世纪以来,南门海堤坚实横卧于铜山古城之下的东海之滨,它用厚实的身躯,一次次抵御着台风的袭击和巨浪的侵蚀,有力地保护着铜陵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 } b# D3 u- p
1 k- '. ]5 h, V; N7 s5 I
铜陵人民几百年的夙愿
- X1 K( H4 P( w( e& v& { 《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载: “南门海堤到澳角尾海一带,清道光间尚有康庄大道,商店辐辏,民居栉比,有‘柳家巷’、‘杨家村’、‘颜家台’等路,今亦浸为大海,桑田沧海……”一个世纪前这里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渔行、渔竂、仓库、加工场,还有“翠云宫”、“义勇祠”、“大众祠”古寺庙等,由于狂风巨浪年复一年的入侵,逐步被大海吞噬,如今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真君宫前的屏障“先生公”台,也在强台风袭击下,一夜间荡然无存。
4 r. R2 }1 @% |" {& h' i
每年的台风季节总是如期而至。1960年6月9日,百年不遇的12级强台风正面袭击东山岛,处于台风中心的铜陵镇南门澳更是首当其冲。古城内外刺桐树多棵被连根拔起,顶街路“纶章垂耀”牌坊的压顶大石板被掀翻。咆哮的巨浪冲上防沙堤,越过民居,南门澳沿岸一片汪洋,顷刻间变成水乡泽国。
4 y) [" y2 L2 P2 @# ]5 ^: T/ I: '1 L
此刻,台风虽已登陆“回南”但余威未减。谷文昌书记第一时间冒着倾盆大雨查看南门澳受灾最严重的地段。当来到重灾户“肥茶”住处时,目睹一片残垣断壁、灾民无家可归的凄凉情景,谷文昌铁青的面庞紧锁着。他揪心地望着大海,望着海上飘浮着许多檩木、船板、床铺、家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指示民政部门立即下拨救灾款,务必安顿好受灾户。
) }1 u8 U' _ s “彻底解决抵挡风浪才是长久之计!”谷文昌立下了建造海堤堵住浪口,造福东山人民的决心。
9 L4 q- A$ ]; I' I; h
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J# ^/ H3 X8 p! y/ A
回到县里,他立即召开南门海堤建设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东山县南门海堤建设指挥部”。他动员大家说:“目前国家正面临经济最困难时期,但这是暂时性的,我们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建设南门海堤面临着资金、技术、施工难度三大困难。但这吓不倒我们,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在无条件情况下创造条件上,这才是我们**人应有的作为,我们不仅要造林绿化挡住风沙,更要有‘泰山石敢当’的勇气挡住狂风巨浪。”
y: x5 I' V( Q4 g4 G 根据设计,南门海堤全堤长1204米,有南北堤之分,真君宫以南至河沟尾下江路为南堤,长720米;真君宫以北至角仔底为北堤,长484米。北堤多为水底作业,投资大难度高。
% J8 R @* '7 k8 m; L7 a) c# x0 g
建设南门海堤,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东山人民几百年来的迫切愿望。在县委的号召下,民众的多年愿望凝聚成全民行动建设南门海堤的巨大力量。“修建海堤,人人有责”、“讲大局,做奉献”、“民办公助,勤俭建堤”等口号响彻全城。从各渔业大队抽调来的30多位青年组成“青年突击队”,作为抗灾抢险和“潮底水”突击施工的攻坚力量。还有妇女、少年、老人组成的 “穆桂英队”、“罗成队”、“黄忠队”等,劳动号子响彻云天。
5 W Y( h% z7 S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在无条件情况下创造条件上”,这非谷文昌信口开河的一句话。当时谷书记正担任八尺门海堤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他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八尺门海堤建设,还在一心想着南门海堤建设资金来源。他运筹帷幄,在八尺门海堤大抓勤俭节约,要求八尺门海堤管理干部要当好红管家,理好财,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教育民工要爱护公物,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修旧利废,节约每一分钱,努力为南门海堤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据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撰写的党史资料《谷文昌精神读本》记载:“建造这一卧海巨龙(八尺门海堤),国家仅投资173万元。之所以如此节省,是因为以谷文昌为首的东山县委一再强调设计方案的实事求是,一切浪费钱财的花架子小项目都被淘汰。之所以节省,是因为以谷文昌为首的干部队伍带动全体民工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结果……所有的干部明白在物质最为困乏的年头,任何浪费都是犯罪,因此勤俭节约蔚然成风气。”
0 v" {& A4 W: J( O( B( j 特殊办法解资金难题
2 _$ m3 n* n6 ^' K6 D& } 省水电厅厅长曹玉琨非常关心八尺门海堤的建设,他带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八尺门海堤检查指导工作。会后,谷文昌书记趁机向曹厅长汇报南门海堤建设情况,要求曹厅长亲临南门海堤“看看”。多次的接触,曹厅长深感谷文昌是一位艰苦奋斗、事业心极强、一心为民的好干部,欣然接受邀请。
; T w# c! '& l2 e
在南门海堤“南堤”工地上,曹厅长看到风沙堤后是受台风海水浸渍而泛白的大片农田;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壮汉们勒紧腰带,咬紧牙关吃力扛着大石块;“穆桂英战斗队”里有孕妇在挑沙压堤,做义务工;“罗成战斗队”里红领巾队员扛着小碎石……
- g1 z7 V9 s$ k3 { S/ z6 o0 r 深受感动的曹厅长明白谷文昌为何请他来“看看”的用意,开门见山道:“老谷,按民办公助性质,南堤这一段我水电厅认了,需要多少钱?”在旁水电科技术员小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设计图纸和预算书汇报说:“需要10.5万元。”“就按这个数,分两年拨付。另每个工日补助粮票半斤。”曹厅长以特殊补助的办法解决了南门海堤建设资金的困难。在那个年头,粮票的身价可是比钞票还高啊!谷文昌书记欣喜万分。
2 _: r$ e$ H. i B4 ~* e! r 于是,南堤开足马力加快工程进度,北堤也必须在南堤完工之前连续施工。
0 }) j. m6 y f$ ~# e3 |5 C! h
谷文昌书记又盘算着如何将八尺门海堤节余下来的资金运作到北堤来。然而,八尺门海堤资金是从省“支前经费”专项资金拨出来的,资金虽是节省下的但也不能挪用。
I X& f& [7 {( ~" '4 ? 谷文昌欣闻省委书记叶飞不久将到东山视察的消息,急令城关镇李景棠书记春节后上班前务必把南门海堤的投资额预算书拿出来,以便向叶飞书记汇报。
: f7 y. O9 t8 r$ _- J9 \
1962年春夏之交,叶飞书记莅临东山岛,先后视察了八尺门海堤、沿海防护林带、湖尾地下水。叶飞书记在谷文昌、曹玉琨等陪同下,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被台风巨浪冲倒的废墟上,看望受灾群众。叶飞书记目睹南门澳现状,指示“海堤非建不可”。
' |% s& |- ]% j6 ', \
“八尺门海堤总预算需200余万元,省政府从‘支前经费’拨款200万元,实际支出173万元,节余27万元。”谷文昌向叶飞书记汇报建设南门海堤情况,提出在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的同时,请求省委、省政府同意将建设八尺门海堤节省的27万元资金用于南门海堤建设,不足部分从自筹资金和义务工解决。“好啊!我以为你是要追加八尺门经费,没想到还有节余。大海堤带小海堤,一项投资,二处收益,我没意见。”叶飞书记同意八尺门海堤节余经费调拨给南门海堤使用,不足30万元的,从“支前经费”补足。
* z# R& d( E' \$ t
一弯长虹卧海滨
h7 ~3 U: N2 l/ S8 b 叶飞书记视察南门海堤,给东山人民和建设者以莫大的鼓舞。海堤建设再掀新高潮,朱成、欧友用、李天生三个班组开展劳动竞赛,月评季奖,比学赶帮,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通过现场召开“神仙会”,献计献策,解决开挖地基遇到潮水和海浪侵蚀的难题;施工人员大胆革新创造了“闸板法”,从而顶住了浪潮的进逼,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
, N- T0 S- @, \" B( k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质量问题始终牵挂着谷文昌书记的心。工程指挥部重金聘请市工程设计院总工程师陆沁如(上海人)为监理,全程跟踪监督工程质量。陆总工不负所望,坚持原则,严把质量关。建堤的速度事关成败。谷文昌要求南门海堤主体工程务必在第二年(1963年)台风季节来临之前完工,否则南门海堤建设功亏一篑。
" g$ L0 e& n; A" }' u5 A
南门海堤已进入关键时刻。谷文昌书记又从八尺门海堤建设指挥部调来了何荣玉。他是谷文昌、樊生林两位县领导手下的一名骁将,为八尺门海堤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翌日,何荣玉从八尺门指挥部挑选了张猛、林贼、黄树色、陈联三、周水“五虎将”,风尘仆仆转战南门海堤。他大胆地提出定额加奖励的管理形式,得到镇党委和指挥部的支持。
8 u$ Z6 f' p% h& f
南门海堤终于在台风季节来临之前,按质按量完成了主体工程任务。1963年6月30日,新的南门海堤抵御了第一个强台风。1969年农历六月十五又一次经受海啸冲击的考验,南门海堤用它坚强的身躯再度保卫着古城人民。
" h! B7 E& M" R6 q 1964年初,南门海堤基本竣工,为纪念这一有历史意义的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决定立“碑记”,以启迪后人创业之艰辛,谷文昌书记得知后被取消。“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半个世纪过去了,谷文昌力建南门海堤的往事被传为佳话,深深铭刻在东山人民特别是铜陵人民的心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