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驰体”质朴浑穆徐疾交替

家乡区县: 福建省东山县

  辉煌的“马家军”

  1996年,笔者曾采访过马驰,不经意间,18年过去了。马年新春期间,笔者到厦门拜访马驰先生。进入他的书画创作室,弥散的墨香扑鼻而来。正在创作《奔马》的他搁下画笔泡沏功夫茶招待家乡来的客人。18年不见,当年剽悍的“壮马”如今成了伏枥的“老骥”。古稀有三的他,面容已爬上岁月之痕,老马却更显大师风范。

  品茗茶赏字画间,笔者好奇地问起他的姓名来历,他解密似地说:“我本名维国,因姓马也属马,故取艺名‘马驰’,拆开来‘马,马也’。叫久了,多数人反而不知我真实姓名。”

  说起与书画结缘,马驰先生喜形于色,感到无上荣光,他说:“在艺术道路上,我不是信马由缰,除了后天的奋斗之外,主要来自先天的家传濡染。”马驰的曾祖父马兆麟是清末著名的书画家,有“诗书画三绝”的美誉,1885年其山水画获得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后又获南洋各国美术作品联展金质奖,一些书画被法国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省博物馆收藏。马驰的祖父马徵祥是清光绪末科举人,博学多艺,是民初颇负盛名的书法家,有“闽南第一才子”美誉。1906年,新加坡闽籍华侨募捐开办道南学堂,马徵祥应邀赴任校长。1908年,马徵祥受命出任同安知县。而马驰的父亲马汉中也是出名的书法家,1950年马汉中为生计前往香港从事印刷美术设计,香港许多老店至今还留存他的不少榜书墨迹。

  独秀的“马驰体”

  马驰从小在翰墨世家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从“颜、柳”入手,练就扎实规范的基本功。史无前例的“**”爆发后,因老爸在香港,他被划为“黑五类”失去升学机会。他只好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山岛,“迁”里走单骑,到龙海印刷厂做设计。最初被安排到“红海洋”中写毛主席语录、画宣传画。但是好景不长,在“唯成份论”岁月,他被视为出身不好,旋即失去“饭碗”,靠四处打工谋生,先后干过包装设计、电影院美工、图书管理员等。在为温饱奔波中的日子里,马驰对书法艺术的追求马不停蹄,每天提一桶水,以地当纸练书法。几年功夫,行、草、隶、篆得心应手。可贵的是他博采名家之长而不落窠臼,不染流俗,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新“马路”。其书体“颜筋柳骨”为基,融入汉隶及北碑笔法,结构严谨,笔力雄浑,饶有金石味而舒展流畅,因其独树一帜得到书法界广泛认同,被称作“马驰体”。

  后来,龙海印刷厂觉得驱“马”出厂是一大损失,又把这匹良驹召回厂里。他付出比常人加倍的辛劳,任劳任怨、没日没夜地驰骋广袤的艺术天地。他创作宣传画被福建人民出版社看中,发行全省。他设计商标也屡屡获奖,为工厂揽到大量订单。

  “**”结束后,马驰陪同母亲沈瑞娴去香港寻访他8岁后就未曾晤面的父亲。其实父亲早在1968年就因病谢世,难以接受这一现实的母子俩在维多利亚港码头抱头大哭了一场。父亲过早撒手人寰,马驰抱憾终身,但是父亲遗传的艺术基因令他倍感珍惜,勤奋研习砺以传承。1980年马驰书法作品参加澳洲广播电台举办的东南亚书法比赛荣获一等奖;1983~1985年连续两届获省工会举办的职工书法比赛一等奖;1986年获得《书法报》“黄鹤奖”……

  之后,马驰被调往龙海文联、龙海文化馆工作,1987年调任厦门书画社副社长。从此,春风得意马蹄疾。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拓展,“马驰体”书法广受台湾同行热捧,台湾《中华日报》载文评赞“马驰体”书法“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每逢折向,一一自然。”1988年香港翰墨林书画社为他举办书画个展;1993年书法作品获得在马尼拉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精英奖”;1997年,他应邀在新加坡举办个人书画展;2004年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马驰书法》。30多年来,“马驰体”遍及闽南,辐射海内外。行家赞赏其书法“无论是行、草、隶、篆都有它独具的韵味,高爽迈出,质朴浑穆,落拓飘逸。章法布白涩润相间,徐疾交替”。

  执着的“马精神”

  许多人只知道马驰的字写得好,殊不知他的国画无论人物、动物,还是植物都相当不错。早在199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就出版《马驰画集》,之后还出版了《马驰中国画选》等作品集。姓马,属马,尤其钟情马,崇尚马的吃苦耐劳、忠诚奉献等精神,他笔下的马神骏气昂,奋发感人。凭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他不断在巩固和创新。目前,他每天创作国画的时间不少于写字。他告诉笔者:“已准备今年再出版一本作品集,拓展交流空间。”

符号~~(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