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期, 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26万元,1978年为1025.7万元,2000年为3.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5∶3。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49万元。该镇以第二、三产业发达著名,尤以复混肥生产和小商品批发为主。全镇拥有复混肥生产厂家8家, 年生产能力120多万吨,年产值4.8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 小商品批发市场有兴隆商场、常林商城和河滨商场,年成交额1.4亿元,实现利税1100万元。
第一产业 折叠
50年代初期, 全镇粮食平均亩产61公斤,总产376万公斤。70年代末,全镇人民以整山治涝为主,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77年,该镇东风湖治涝207公顷,修路34条,总长12.6公里;改河一条,长1.4公里;改沟两条,长3.8公里;修建筑物63座。共搬动土石方40万立方米,用工15.28万个。1978年冬,苍马山会战工程,治理面积106平方公里,共整地1667公顷;修路118条,总长105公里;筑地堰3000米,长46.5万米;挖筑排灌沟渠143条,长10.36万米;造地19公顷,建中小型水库1 0座,塘坝26座。 共计投工2228万个,搬运土石方666.5万立方米。治理后,粮食产量成倍增长,1978年粮食平均亩产199公斤,总产1276.26万公斤。2000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658公斤,总产5077.8万公斤。50年代初期全镇农业总产值110万元,1978年891万元,进入90年代以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由传统型农业逐步向经济型农业发展。特别是恒利食品公司成立后,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了圆葱、胡萝卜等露天创汇蔬菜种植。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7868万元。林果业总产值1019万元, 畜牧业总产值3082万元,渔业总产值430万元。耕地面积6177公顷。 农作物播种面积5624.9公顷,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95.9公顷,经济作物2329公顷。粮经作物产值比为4∶6。
植桑养蚕业:系该镇传统的农业项目,1949年前境内南部即有植桑养蚕业户。70年代以后桑园面积迅速扩大,在植桑技术上改变了千百年来高干、稀植的做法,实行成片矮化密植,增加了桑叶产量。在饲养方法上,由自然温度饲养、高温干燥饲养发展到塑料大棚保温保湿育养,改变了过去以春蚕为主秋蚕为辅的做法,实行一年五育, 有效地提高了桑叶的利用率和产茧量。2000年全镇植桑面积367公顷,年产茧45万公斤,人均年增收200余元。
第二产业 折叠
工业:临沭地方的早期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作坊。1940年,临沭一带在民主政权的鼓励和扶持下,工商业、纺织、酿酒、碾米、做鞋、铁木业都有所发展, 到50年代初期,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52人。20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77年建成装卸队、农机修配厂;1978年兴建石灰厂、采石厂、运管站、鞋厂、 条编厂,当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050人,实现产值270.8万元,实现利税26万元; 1983年建成家具厂、预制厂、砖厂、副食品厂,工业产值达到500万元。进入90年代后,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迅猛发展,陆续建成丰收化肥厂、华丰化肥有限公司、恒利食品有限公司、雷华塑编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私营企业。到2000年,全镇复混肥生产厂家已达到8家,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成为全镇工业的主导产业。其它私营企业95个,主要有蔬菜加工、建筑、建材、条柳编、五金铸造、矿泉水、皮革等生产行业, 年缴税额超过10万元的达到38家。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100人,实现产值6.3亿元,利税6400万元。
复混肥:该镇的复混肥最早在1992年由镇供销公司的高文班生产。1995年扩大生产规模, 设立了华丰化肥厂东厂,生产能力5万吨,当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利税200万元。 1997年丰收化肥厂成立,生产能力10万吨。接着,农家乐化肥有限公司、兴四化肥有限公司、第一复合肥厂、农友化肥厂、金大地复合肥有限公司、鲁丰化肥有限公司等相继成立,年生产能力120多万吨,年产值4.8亿元,利税5000万元。
建筑业(或其他工业产业) :从业人员3000人,实现总产值3500万元,实现利税340万元。
第三产业 折叠
抗日战争前,境内较大的商号有"东恒吉"(业主韩延连);"西恒吉"(业主韩延选)。他们以经营京货、广货和日用杂货为主,兼营糕点,资金均约3000元。另有经营日用杂货为主的"福祥永"、"永贞"等商号;以经营药材为主的"福生永"、"南六一"和"北六一"等商号。抗日战争初期,这些商号逐渐萧条。1951年后,境内私商全部过渡到供销合作社。1977年,全镇第一个工业品商店建成,同时建成贸易货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78年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50人,年创产值137万元,利税14万元。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各类商业服务网点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后,兴隆商场、常林商城、木材市场陆续建成开业,逐渐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2000年,以常林路和苍山路为主进行了沿街商业楼的开发,全镇商业饮食业、 服务业等各类服务网点达到2200户, 从业人员7865人,年创产值2.1亿元,利税2000万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