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三产业

家乡区县: 渭南市白水县

第一产业

白水县的农业生产,起始无考。但从发现的古代遗址和文物看,白水县苹果基地

早已在白水这块土地上从事着农业生产。1958年以前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生产用的石犁和汉代的铁铧。1958年和1980年两次文物普查中,亦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罐中存有谷物的残迹。到了西汉时期,又易县名“粟邑”,更说明农业生产已有相当的发展。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知县刘梦阳撰《白水县志》(简称《刘志》)载:“彭壤宜种五谷,稻、黍、稷、粟、荞、大麦、小麦、黑豆、小白豆、录豆、豌豆、江豆、黄豆。”可见白水人民自古以来就从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建国后,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949年,白水县的农业总产值75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1.22%;1965年农业总产值169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8.3%;1978年农业总产值231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8.3%; 1983年农业总产值502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5.5%。 [15]

2012年,白水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3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6.32亿元,林业产值2146万元,畜牧业产值42918万元,渔业产值173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246万元。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粮食总播种面积42.36万亩,粮食总产量11.79万吨。其中,夏粮面积20.75万亩,产量4.46万吨;秋粮面积21.61万亩,基本持平,产量7.33万吨。[10]

2014年,现代农业形势喜人。栽植新优矮砧苹果示范园2.2万亩,苹果总产达到53.5万吨,苹果主产区基本实现果园亩均、果农人均收入“双万”目标。成功举办了2014北京白水苹果品牌推介活动,荣获“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国家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荣誉称号。新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2个。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49万亩,解决了3万人的吃水问题。植树造林3.9万亩。旅游商贸繁荣活跃。仓颉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育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7户,连锁经营、信息服务、网上营销等新型业态初显成效。非公经济达到全县经济总量的50.15%。[16]

第二产业

民国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之间(1936至1946),白水始有某些现代工业生产手段,先后建成机械和半机械生产的煤矿7个、水泥厂1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2个行业(小煤窑未计入),从业者共1199人,其中1954年组织起生产合作社2个、供销生产社1个、生产小组19个,共计334人,占总人数的28.3%;其余于1956年实现合作化,并合组建社,成立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1个。1956年手工业总产值75.1万元,比1955年净增24.6万元。

1978年,乡镇工业由1975年的101个增至747个,总产值367.93万元,实现利润59.6万元,白水县工业总产值计达1459万元,比1975年增长40%以上。

198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44.51万元,实现利润211.15万元,交纳税金44.66万元,县办全民工业、集体工业增至29个(全民20个、集体9个),职工3958人。1983年比1978年,煤炭增长57.41%,水泥增长51.72%,砖增长2.1倍,硫酸增长46.37%,日用陶瓷增长33.2倍,酒增长4.12倍,眼镜增长1.44倍,菜刀增长58.69%。

2012年,白水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626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23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32333万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12035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555万元,实现利润12903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0217万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3.8%。[10]

第三产业

民国,白水县有私商43白水县林皋湖

2户,从业人员1050多人。

1958年至1960年,白水进行商业体制改革,合并机构、政企合一,把基层供销社和人员、资产、流动资金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进行大购大销,实行商品分级管理,并关闭自由市场。1961年至1965年,调整商业管理体制,恢复和建立专业公司,开放集市贸易,调整农副产品收购政策,实行凭票证供应、分配的政策;1961年为配合国家货币回笼实行高价出售商品政策。

1983年,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额3,691万元,比1952年零售额207万元增长17.8倍,比1978年的2839万元增长26.4%;商业纯销售额4106万元,比1978年纯销售额2650万元增长54.8%。国营商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21万元,占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6%;供销商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61万元,占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额47.6%;集体及个体商业零售总额609万元,占白水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6.4%。[17]

2012年,白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8533万元。其中:城镇零售总额89282万元,乡村零售总额59251万元。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完成49274万元;限额以下企业零售额完成99259万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126176万元;住宿业餐饮业零售额完成22357万元。[10]

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6.3亿元,比2013年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2亿元,增长2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1亿元,增长14.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7亿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24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18元,增长13.9%[16]

石雪情(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