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朱熹认为周敦颐的“太极”说是“推一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微。”(《通书》)这一评价虽有以朱解周、求之过深之处,但多少概括了周敦颐哲学思想的某些特征。以后道学家争论的理气关系、动静关系和理欲关系等问题,都可以在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中找到“具体而微”端倪。在宋以后的哲学发展中,周敦颐的“发端”作用是不应忽视的。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道县人,5岁丧父,随母亲投靠衡阳的舅舅郑向。一直在外为官的郑向很赏识仁孝聪颖的周敦颐,见周敦颐喜欢莲花,就在衡阳老家建了一座亭子,挖了一方池塘,种上满池的莲花,让周敦颐在此间读书[3] 。
衡阳是莲花之都,环境十分美好,一到盛夏,红红白白的莲花在水面绽放,尤其是夏夜,清香散发,如朱自清所绘:像碧空里的星星。周敦颐读书其间,能无所思乎?能无所悟乎?
因此,周敦颐对于君子人格的界定,对于莲花与儒家品质的关联,就是从衡阳西湖一池莲花开始的,并由此出发,走向中国哲学的巅峰[3] 。
周敦颐的人格基本上在衡阳舅舅家的荷塘边完成了。中国人从牡丹到莲花的人格转变,也在这里完成了。南方花系由此取代北方花系,成为中国的君子花系。
周敦颐严格按照莲花的品格来要求自己。在衡州舅舅的推荐下,担任地方官员,从来不追求本分以外的物质享受,也不为个人名利汲汲跑动,薪水经常用来接济更穷困的人,正所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对于莲花的人格思考,也是中国士大夫加强内心品格塑造的一个明证,讲究“中通外直”,从而“香远益清”,人格从内修到传播,揭开理学人格论的帷幕[3] 。
宇宙生成论
周敦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提出"太极而无极"的宇宙生成论。他认为,无极(无)生太极(有)。太极能动能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之极则走向静,静之极又回复为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生两仪(天地)。再阴变阳合: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流动,推动春、夏、秋、冬四季运转。故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原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阴阳二气与五行之"精"巧妙凝合,又形成男女。变化无穷的万物中,人得天地之"秀"而为万物之灵。五行之性触感外物而动,则呈现恶与善,形成错综复杂的万物。
“至诚”“主静”道德论
周敦颐在宇宙生成学说基础上,又提出"至诚"和"主静"的道德论。他认为,人性有五品,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和中;适中是最完善的人性,其余诸品皆有缺陷。只有达到"至诚"境界,人性才能完善。因为"诚"源于宇宙的本原,体现太极的道德本质。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根本,是行为的渊源,是圣人立身之德。达到"诚",则进入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成为圣人。为达到"至诚",提出"主静"的修养方法。让人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从寡欲达到无欲。无私无欲,便成为至圣。这样的圣人,便可与天地之德、日月的光明、四时运行之序、鬼神作凶吉等最高法则相符合。
他还从道德论的角度,阐述礼乐。认为礼就是理(条理),阴阳有理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皆得其理而后和。乐就是和,阴阳理而后和,万物也有其理而后和。故要先讲礼、而后读乐。在圣五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之后,乃可作乐。乐的作用是平天下之情,故乐声应"谈而和"。使人不起欲念,心如死水。乐声淡、乐辞善、可移风易俗。妖声艳辞,则败坏风尚。古圣人作乐,以宣畅和心,使天地和、万物顺,感动神祗、鸟兽。
“文以载道”论
周敦颐提倡"文以载道"。强调文辞是艺,道德为实。笃其实而书之,美则爱、爱则传,贤者得而学之,是为教化。不务实,虽业师保勉,人也不学。不知务道德,而专以文辞为能,是"虚车",实为弊端。
“明慎用刑”论
周敦颐政治主张的中心是"顺化"。指出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圣人修仁义之德,万民才能接受教化,化而为善。同时,也强调刑罚,认为天以春生万物,以秋成万物。故圣人法天,以政养万民,以刑治世。但要"明慎用刑"。主刑者,掌握人的性命,不可不慎,要 中正明达。
倾向改革
鉴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周敦颐提倡要认识天下之势。天下形势极严重,则不可挽回。认识形势严重,要靠力量挽回。认识不早,力量不积,则无力与人竞争,是天意。不早认识,不积蓄力量,不用力挽回形势,则是人事问题,不能怪天意。故政治上倾向改革,称赞新政。
根据长期的仕宦和讲学的实践,强调尊师重道。指出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