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跋涉千年的足迹

家乡区县: 湖南省沅江市

 益阳是著名的“文化之乡”。所谓“人文荟萃”决非溢美浮夸之辞,从唐代名相裴休、诗僧齐己,到清代陶澍、胡林翼、汤鹏,再到当代大家周扬、周立波、周谷城,著名华侨领袖张国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益阳人会读书,在湘楚大地有口皆碑。无论在封建科考以文取士的时代,还是在科学文化昌明的今天,都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为天下称羡。所谓“人文荟萃”也决非偶然,而是文化的积淀,教育的成果。无论星移斗转,也无论世事更替,在益阳的城乡崇尚教育之风始终那么浓厚,“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似乎已成为益阳人世世代代的家训。所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无不有师有学”,正是这种风尚的真实写照;而标志着当今中国科学界至尊地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就有八名益阳籍院士,桃江县一个河溪水村就走出了三名两院院士,则为这种风尚提供了现实的印证。益阳人文底蕴深厚,教育源远流长,这一切与益阳历史上发达的书院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说书院所代表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地方的社会风气。同时这种教育本身还给益阳带来了丰厚的文化积累,不仅仅是人才,更重要的是为这个地方蓄积着底气,为这个灵秀之地,培养着一种人文力量以及地域灵魂。  在中国封建社会,书院是高于私塾的中等层次教育机构,是供童生、举子学习的地方。主持人称山长,另有教习,山长和教习多为进士或举人出身的知名人士。书院的学习内容以《四书》《五经》为重点,扩而至经、史、子、集,并习作“八股文”和“试贴诗”。教学方法是个人攻读、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相结合。书院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复兴于清。

益阳领风气之先,书院的出现几乎与全国最早的书院同步。书院,跋涉在益阳的千年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串串清晰的足迹:宋有松风书院,元有庆洲书院,明有龙洲书院,清末又有箴言书院、信义学堂。安化是益阳书院最多的县,先后建有中梅书院(崇文书院)、丰乐书院、江北书院、西冲书院、江南书院、滨资书院。

松风书院院址在今桃江县三堂街。唐初,太宗命尉迟恭在桃江三堂街建龙牙寺,其规模宏大,广有殿宇。龙牙寺内有藏经阁,所藏经卷甚多。北宋时,此处办起“松风书院”。北宋名贤李贤曾在这里任教。北宋庆历六年进士黄照的六个儿子得意于松风书院,均为进士及第,一门七进士,为中国历史罕见。松风书院开启了益阳书院之门。

庆洲书院创办于元代,院址在今资阳区学门口一带,因学门口资江中心的“庆洲”而得名。光绪《湖南通志·人物志·刘履泰传》曾提到刘履泰讲学庆洲,授山长,但书院建置经过、规模大小、起讫年月,现均无考。

龙洲书院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兴学校,改为益阳县立第一高小,后为龙洲师范,现为益阳市二中,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夫惟不争故无尤(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