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人生也风流
——记黎川一中首任校长涂宗鼐
涂宗鼐(1883年—1970年),字骏夫,黎川县城人。清末廪生,后入两江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南昌模范小学、临川中学、黎川县立初级中学任教,后任黎川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编纂民国时期的黎川县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文史馆馆员,长期从事文史研究工作。1959年1月,他应邀参加黎川县政协首届委员会议,相继被选为县政协一、二、三、四届常务委员。1970年因病在县城逝世,享年87岁。
涂宗鼐是黎川县第一中学创办人之一,并为首任校长。
涂宗鼐校长
上世纪30年代,黎川尚无一所中学,老百姓要求办中学的呼声很高。县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于1938年7月同意成立“黎川县立初级中学筹备委员会”,社会各界公推杨景洛、涂宗鼐、邓林材、令锡管、余景文、邓观涛、邓长继等7位先生为筹备委员。当时日寇入侵,国难深重,国民党政府处于焦头烂额、内外交困境地,政府哪有财力、人力来资助办学!但各位筹委肩负父老乡亲重托,四方奔走,八方求援,经过两年的筹备,终于在1941年8月,宣布“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正式开办(同年12月经省教育厅核准立案),由师范学校科班出身且有办学经验的涂宗鼐出任首任校长。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面对百无一有的场面,作为首任校长只能选择因陋就简。几经协商,校舍选定郭家祠堂(现日峰社区港洲路口进去50米左右),从募捐中拿出一点钱把祠堂稍事修整并请木工做了100套课桌櫈,教师办公桌椅则是东挪西借凑集的,教职员实行聘任制,专兼职并举。由于经费不足,校长把夫人也拉来做校工,既当炊事员又兼司铃,掌管每日作息时间。开办当年8月,招了98名新生(学制三年),聘任5名教师。郭家祠堂就成为黎川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最早校址。1942年,经校方交涉,各方声援,县政府拨城南门之文庙作校舍,校园面积约20亩。当时搬迁经费少得可怜,仅将文庙陈旧建筑稍作修整后加以利用。后经数度修葺,校园倒也显得庭院整洁,绿树婆娑。黎川一中的先驱者能为莘莘学子创造这样一个幽静读书环境,这在当时举步维艰的历史条件下确非易事。
1944年12月,涂宗鼐离开黎川县中。不久,就任黎川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
涂宗鼐一生洁身自好,淡泊名利。民国初参加县长资格考试,获全省第二名。据说,曾到湖口县上任没几天,他就厌烦县衙内那套繁文缛节和人际间的伪善面孔,即步陶渊明后尘,掛印辞官,回家过淡泊日子。后省府一大员邀他赴省城做官,也被婉言谢绝。解放初期,他在临川中学教书时的一位同仁的儿子在中共华东局担任要职。有人劝他去求个情,谋个好差事。他认为求人不如求己,一笑了之。由于秉性耿直,急公好义,不畏豪强,遇到不公平的事,人们好找骏夫老师伸张正义,以求摆平。故县城各阶层人都尊称“骏夫老师”,而“宗鼐”大名则鲜有闻。
其实,涂宗鼐出生于贫寒之家,靠父亲在县城开一家中药铺维持生计。四兄弟中,他的三个哥哥没读什么书。唯独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而父亲极力供他求学。据一位年近90岁的退休教师回忆,骏夫年轻时候风流傥倜,才思敏捷。上世纪30年代参加全国报刊征文比赛,评选揭晓,他写的《论英雄与豪杰》这篇文章被评为三等奖。笔者听一位古稀老人讲,骏夫先生能文擅楹联。一天,他在朋友家打牌,来人报告说:“寿昌寺死了和尚”,他脱口而出:“蓬莱阁添上仙人”。然后继续摸牌。来人心急催他写幅挽联,他说刚才不是对上了么。来人方才大悟,执笔记下挽联,匆忙办事去了。他的堂侄涂炽焜曾誊抄一本《骏夫文集》,却在文革时烧毁了。
由于解放前没有固定职业,他的生活随遇而安。有时失业在家,就下地种菜,或与堂侄合伙炸油条卖,或帮有丧事人家写祭文,酬金多少恁东家自便。那个时代读书人以此营生,在别人看来面子上难为情,而我们这位老先生却以自食其力为荣,对别人的议论不屑一顾。
解放后,他任省文史馆馆员,有了份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衣食总算无忧。然而文革中未能躲过劫难,一段时间天天写交待,日日听训话,他珍爱的几部工具书和留下的一些文稿也被抄家的人掠去毁了。一个耄耋老人受不住这些折腾,终于卧病在床,不久,告别了人生。待到平反昭雪后,省文史馆派员来慰问家属,补发了停发的工资和善后安葬费。
历史是公正的,政策还了他清白,骏夫先生地下有知,当可笑慰九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