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经济二

家乡区县: 江西省黎川县

由工业弱县向工业大县迈进。黎川工业过去基础差、行业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极其缺乏。清代至民国期间,仅限于制烟、造纸、酿酒等私营手工业小作坊,生产水平十分落后;1939年因日寇侵略影响,部分外地小型私营机械工厂迁入黎川,促进了本县工业发展,但在抗战胜利后又陆续迁回原地后,半机械化工业又陷入全面凋零状态。1949年,全县个体手工业227户,工业总产值仅为131.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折算),其中轻工业产值89.3万元、重工业产值42万元;1951年,由原“民生机米厂”改建为公私合营的县火力发电厂系第一家,并陆续办起了一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在经历1988年县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1990年,县内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共39家,其中省属14家、地属1家、县属24家,工业总产值达1.04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6.86%,其中陶瓷企业9家、陶瓷业产值1702.8万元,特别是特钢厂研制生产的电渣整体熔铸特钢曲轴1986年经部级鉴定,被认定“国内首创,居国际领先地位”。1996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革的决定》和《关于加快黎川县工业小区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企业改制和技改速度加快,新荣工业小区建设稳步推进,乡镇工业整体水平提高,2002年以来全县上下全力主攻招商引资,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家,工业总产值10.3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784.5倍、1990年的10倍,工业增加值3.49亿元,实现税收3203万元。200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产业立县”政策,并将当年定为“工业发展年”,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在工业园区划定了六个专业园,确定陶瓷、制鞋、食品、医药、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等六大主导产业,并基本形成了陶瓷、制鞋、食品园:陶瓷及配套企业17家,年产值4亿元,税收1000万元,康舒耐热瓷煲全国产量第一,环球单个企业全省出口量第一,比格卫生洁具填补了全省空白,5个产品获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12个产品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7个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制鞋及配套企业18家,年产值2亿元,税收近600万元,知名品牌“达芙妮”进驻黎川;龙恒食品公司投产半年产值4500万元,税收450万元。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1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1378倍、1990年的17倍,工业增加值5.86亿元,在全省工业现场会上作了大会发言,并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工业贡献奖”,黎川的工业发展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省内外越来越多客商的青睐。
由零星开发向集约开发发展。黎川工业园区的发展可分为新荣工业小区、黎川县工业园区和江西黎川工业园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荣工业小区:1996年6月,在栗塘乡新荣村沿丰杉线左侧建立工业小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第一期开发20万平方米。2002年,共落户企业12家,就业人员520人,年产值3700万元,纳税75万元。第二阶段为黎川县工业园区:2003年,成立了工业园区管委会,管委会办为正科级事业单位,负责规划、服务、协调、监督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2005年,共落户企业44家,就业人员3600人,年产值2.53亿元,纳税970万元。第三阶段为江西黎川工业园区:系省级工业园区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06年,黎川将园区总体规划提高为9平方公里,征地1万亩,并设立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和纪工委,下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局、建设分局、财政所和社会事业与农村工作局,公安、工商、税务、国土等部门派出机构进驻园区集中办公。2007年,将园区布局调整为“两轴六园”,即以省道杉丰线和黎泰线为轴,建设陶瓷、制鞋、食品、医药、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六个专业园,当年累计建成面积4500亩,落户企业88家,其中投产61家、在建27家,就业人员10320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亿元,纳税2700万元。工业园区已经成为黎川主攻工业的主阵地、财政收入的增长源、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和科技进步的示范区。
由单体开发向连片开发进军。黎川自建县后的1255年中没有城垣,1512年知县徐绣在县治黎滩镇(今日峰镇)修筑土城,1513年知县黄文 改筑石城,分东、南、西、北四门,历经4年竣工;1638年,因洪水冲毁,本县人士、吏部尚书涂国鼎主持重修城垣,两年建成;后虽经多次修复,1958年因修筑防洪堤而拆毁部分,至今仅存极少遗迹。清末到民国初期,黎川县城仅在现人民路和东方红大道老街一带有居民住,房屋较旧,形成了一条2公里主街。1979年以后,先后投资新建、改建街道10条,并铺设混凝土路面,东方红大道经1985年、1992年扩建延伸为2公里大道,并先后成为全市、全省示范大道。1990年,县城有非农户口27799人,县城建成区约3平方公里。之后在东方红大道两旁新建行政办公楼,在单位集资建房,在小康新村、画眉新村、下马路等地新建改建居民住宅,城市建设得到较快发展。2003年,为策应银福高速公路建设,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老县委与县政府地域、水槽蔬菜基地、粮食局及直属库等地方连片开发房地产,对老城区停止了单拆单建、单体开发,特别是2006年引进福建省国安集团在新城区投资大型生态综合开发项目后,加快对城市及周边地区5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航空拍摄测量,认真开展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赣闽广场对外开放,国安风情街一期开业,新区道路内环线基本形成,客运中心如期启用,亮化工程增添美景,公交车辆方便出行,行政中心、国税局、法院、水利局、公安局相继搬迁办公,财政、信用联社、检察等办公大楼和教育园、新城大市场、农贸市场等抓紧建设,新区艺术剧院、体育中心、医院、高中部和老干部活动中心正在进行规划,民用供气管道进入新区。2007年,县城建成面积8.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7.96万,城区绿地率31.1%,城市化率33.4%,一个“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水相连的工贸型园林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人面前,也正在以加速度形式打造成为“赣闽边际八县(市)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全县招商引资和集聚人气、财气、商气的活名片。
由商业集散向区域中心扩张。黎川地域是赣东闽北地区陆路的重要通道,水路运输便利,境内农林产品丰富,明清时期成为数县间的主要物资集散地之一。1936年,县内23种行业共有商户748家,店员1959人;抗战时期,南昌、抚州等避难者纷纷来到黎川并开行设店,商业一度繁荣兴旺,但抗战胜利后,外地商户又返回原籍,本县商业日渐萧条,1947年,全县商户仅201家。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实行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商业流通体制,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1990年,全县共有零售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机构1004个,其中国营64个、集体170个、个体770个,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780万元,外贸出口总额642.8万元。1992年后实行市场经济和商贸企业改革,城乡出现批发零售、购销两旺、市场繁荣的局面。同时,国安风情街商店实行一线名牌一级代理商,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价格优势,从而逐步打造成为区域商贸中心。2007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2122户,客商经营服务业20户,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82亿元,是1990年的7.8倍;实际利用外资1001万美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
由基础设施“一穷二白”向功能完善配套。黎川地域虽然是赣东闽北地区陆路的重要通道,但自建县后的1259年中,对外交通仅靠陆地羊肠小道和水路运输,交通十分不便。1516年,城垣建成后,方有5条官马大道分别从东、南、西、北和西南门连接18条民间便道向全县乡村与边隘延伸;1934年,修通的65公里长黎川至福建光泽公路是黎川第一条公路;1942年,南丰至黎川公路建成通车。解放后,黎川投入大量人、财、物,新建和改建公路,至1990年,全县有各种公路202条,总里程964公里,其中省道7条173公里、县乡道13条142公里、乡村公路176条607公里、专用公路6条42公里,并建造公路桥梁73座1749米。当年,全县拥有货车186辆、客车9辆、小型汽车173辆、拖拉机298辆、其他机动车78辆,公路货运量46万吨、周转量3172万吨公里,客运量145万人次、周转量4670万人公里,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89年启动省道改造成二级公路和“八五”计划实现县县通油路目标,黎川境内省道和县乡公路铺设沥青或水泥路面,到1998年,全县油路(水泥路)总里程达723公里,贯通全县各乡镇。2007年,根据民生工程要求,我县制定了农村公路建设五年规划,加快通村水泥(油)公路建设,通行政村达91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6.3%。
在建县历史上的1142年,黎川设置3个驿站,开辟了邮传机构的先河。到1990年,全县邮电机构有邮电局和邮电支局各1个、邮电所12个、电信代办所3个、邮票代售点32个、邮政储蓄点10个。1992年开通程控电话,1993年开办“国内特快”和“国际特快”业务,1995年开通无线寻呼和模拟移动电话,1997年联入因特网,1998年开通数据传输业务,1998年邮电正式分设邮政局和电信局,之后电信局分成电信、移动和联通研究,邮政局分成邮政和邮政储蓄银行。2007年,全县移动用户3.67万户多、联通用户5300户、小灵通用户1210户、固定电话用户2.91万户、互联网用户3830户。
黎川明清时期方设有钱庄和典当铺,并在民国时曾设公办银行。1949年县人民政府建立后,先后设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支行或支公司。1990年,银行各种存款8707万元、信用社存款余额3739万元,银行贷款1.4亿元、信用社贷款余额3739万元,保险金额2.1亿元,保费133万元,赔款金额50万元。1993年,保险公司正式分成人寿公司和财险公司;1995—1998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转为商业银行;1996年,县信用联社正式脱离县农业银行,独立开展业务;1997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黎川县支行正式成立。2007年,全县金融机构年初存款额为15.67亿元、年终17.71亿元,贷款余额年初6.54亿元、年终7.99亿元。
解放前,黎川人民只靠煤油灯照明。1951年,黎川县火力发电厂建成投产,仅供县城照明;1960年燎源电站建成投产后,小水电建设蓬勃发展,到1990年,全县共有小型水电站305座,电机318台,装机容量6694千瓦;1991年,黎川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装机容量为5100千瓦的龙头寨水电站动工建设,并于1997年竣工并网发电,与此同时,建设了黎洪线110KV及县城中心变电站到洵口、熊村、龙安3座35KV输变电工程和10KV与10KV以下供电线路的整改,全县电网布局趋于合理;2002年,随着招商引资发展,浙江、福建客商纷纷来到黎川开发小水电站40座,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2007年,县财政又投入一百多万
元优化亮化工程。如今,夜幕之下,大街小巷灯火辉煌,千年古邑焕发新颜。

快跑(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