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琐记
在苍溪民间诸多酬神活动中,最为声势浩荡、礼仪独特,城乡普庆,人神同乐的传统盛会,莫过于行香。届时,行神菩萨——文昌帝君乘八抬大轿,在旗锣号伞,执事、仪臣蔟拥下,离庙出巡;沿途万众相随,香案环接,鼓乐喧天,山回谷应。旨在尽扫各地瘟疫,力保百姓四时平安。
传说,文昌轮回作人十七世,皆官至大夫,又一贯秉公执法,从不以权谋私。玉皇大帝遣太白金星考察属实,加封“文昌帝君”,钦赐如意拐杖,领命专扫瘟蝗。由是万民景仰,尊称“瘟祖”菩萨。
文昌神通广大,道法精深。然久居届堂之高远,犹恐有失明察,有辱使命;百姓生存艰难,灾祸频盈,惟诚信神灵以自保。但愁无礼供奉,无颜以拜。出神行香一举可让入神两便。于是年年践约,岁岁不怠,演变成娱神娱人的盛大节日。
各地办会行香的时间有先有后,从正月底一直延续到八月中秋。因为扎纸活、写戏班、做烟火、排扬面等各项准备,务求尽善尽美。因此相邻之地彼此协商,约定成俗,竭力避免撞车干扰,以便相互支持,共成盛举。
试以苍溪县城为例,行香的日期为每年农历5月25日,就比邻县阆中城晚了10天。碰巧当日又逢“瘟祖会”,平添喜气,全城沸腾。常年供奉于玉皇宫内的文昌帝君,在鼓乐齐鸣,鞭炮爆放的热闹情景中,被请上八抬大轿,从西门开始行香。用木架与面具组装而成,身着袍帽,脚踩木滚,高达4丈的“显达神”、“速报二十四”等战将,由专人推拥在前开道;数十名肩扛金瓜、《戊斧,手执肃静、回避牌的执事,紧随轿后。其间,还有“关公”骑着骏马,护驾左右;16人分别捧香盘、提香炉接纳贡奉;特制的大红烛九晶、寿字香九盘,用担架担着,以备游行后回庙燃点。
参加行香的“地台子”十余个,是本地有钱人展示文化修养的化妆表演,各“字号”无不自告奋勇,请人将八仙桌翻过来,扎成五彩缤纷的小舞台,台上站着小娃娃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千里送京娘”等传统折子戏,由大人抬上参与游行。也有在地台上安放花瓶、镜屏、古董及金书宝鉴的,堪称收藏精品大展。专程从阆中请来的大戏班,亦化妆游行。
四邻八乡的锣鼓、唢呐班子,无不争先恐后,大显身手。远近男女老幼更是兴高采烈,踊跃参与,游行队伍从东门排到西门,形成万头躜动,压断长街的宏大场面。行香所经沿线。家家设香案,户户怄柏烟,焚香燃烛,顶礼膜拜。将菩萨送回庙堂,时已过午,行香暂告一段落。
入夜,二、三百盏各式彩灯烛光闪烁,流莹飞舞,照耀着成群结队的人群,涌向刘家巷。巷口高达数层的牌坊上,嵌满了面作的油窝子,纸扎的大莲花。油灯齐放莲花盛开,名曰“点灯山”。空中地面,交相辉映,构成灿若群星的灯市花海。置身其中,幻入仙境。
赏灯者方兴未艾,看戏人痴情渐浓。特地从阆中“写”来的戏班,包场费高达60块硬洋一场,演出很卖力气,观众反响热烈。灯山艺海此呼彼应,火红了小小县城不夜天。
农村行香的阵势排场,较城里毫不逊色,甚至参与民众更多,游行路线更长,如云峰镇紫阳寺行香,文昌菩萨所乘八抬大轿外,还披挂精心编织的“拦天网”;开路先锋手持镰刀鸣锣开道,清扫路障;轿后执事逾百人,除庙藏的五、六十面各式彩旗,悉数在游行中迎风招展,还有几十根雕刻头像的黑漆木棍在阵中耀武扬威;身着锦袍的仪臣,背着大印,骑着骏马,指挥联络;活灵活现的大龙船,闪光亮彩,追波赶稂。鼓锣喧天,唢呐动地,山回谷应,响遏行云。两千多人连成二、三里长的游龙,在乡间大道上盘旋而行。山上沟底白烟缭绕浮祥云;路口道边香烟鳞栉醉清风。气势磅礴,规模恢宏的大游行,从上午持续到下午,行至龙口垭,办会者将给每人分发一个大的面馍馍。行神菩萨送回山门,当家和尚亲自迎接,并背回正殿供奉。行香礼毕,由会首(亦称山主)承办的几十桌酒席也就摆好,当地有身份,有名望之辈,可大饱口福。所有开销,皆由庙户支付。
于此还须说明,作为行神菩萨的文昌神像,均以良木雕成,头颈并关节部位全作活套,曲伸自如,这是令人惊叹的又一特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