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睢宁

家乡区县: 徐州市睢宁县

【地理位置】睢宁县位于江苏省西北,徐州市东南,地理坐标为北纬33°40′-34°10′,东经117°31′-ll8°10′。县城距徐州市新城区80公里.东临宿迁市,西接铜山区,南、西部与安徽泗县、灵璧县接壤,北与那州市毗邻。境内除西北、西、西南部有零星低山丘岭外,其余均为黄泛冲击平原。县域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769.19平方公里(1995年实测)。

【地质结构】地质发展睢宁地处华北地台的南缘,徐(宿)弧形构造体系的核部。其经历了元古代睢古生代的“地台”阶段,中生代的强烈构造运动阶段。在元古代震旦纪时期,为徐淮海盆的海侵时期,地壳沉降,沉积一套海相地层。7亿年前的徐淮运动,地壳上升,伴有辉绿岩侵入活动。海水退去,断块升降,为气候干热风化剥蚀时期。在古生代,加里东构造旋回,海盆进一步扩大,为一片开阔的浅海。至奥陶纪中期,海水变深,沉积相由浅海碎屑层,向碳酸盐岩转变。晚奥陶世地壳普遍上隆,进入了陆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中生代(1.4亿年前)进入极强烈的构造运动时期,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强烈,处在崇山峻岭之中,进入强烈的风化剥蚀时期,直至新生代(3-5千万年前),古生代的巨厚沉积剥蚀殆尽,高山准平原化。

地质构造 睢宁的地质构造主体为徐(宿)弧形构造睢部分,构造线的主要方向为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断裂构造发育有多期性和继承性特点。最主要断裂有郯庐断裂带和黄河断裂带。郯庐断裂带走向北东睢南西,从睢宁沙集穿过.废黄河断裂带被第四系覆盖,由2-3条组成的一组张性断裂带,宽度800-1500米,走向北西睢东南,从徐州市区一堂张(铜山)睢双沟睢县城北睢高作与郯庐断裂带交汇;岩浆活动较弱,主要有基性岩类睢辉绿岩,多以沿震旦系灰炭,顺层侵入较小岩脉,主要分布在张好等地。

地层结构元古界震旦系城山组,是睢宁出露最早的地层,形成山丘的主体,为一套滨海睢浅海相沉积,主要是砂页岩睢石英砂岩,分布在睢宁北部炬山、半山等地,厚度>400米:九顶山组,为一套海相沉积的白云质灰岩,细晶白云岩,分布在睢宁北部张好和南部岚山的九顶山,厚度>50米;古生界一中生界被剥蚀殆尽,或少量被推覆体所掩盖:新生界 第三系地层为湖相沉积,为灰绿色泥岩加少量薄层石膏,局部分布在邱集、桃园较大的湖盆中,厚度0-700米;第四系广泛;局总为灰黄色严砂土。

【地形地貌】睢宁地处沂蒙山脉与淮海平原之交,总的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比降率为万分之一点零八。境内除西北、西、西南部有零星低山残丘外,其余均为黄泛冲积平原。古邳镇的岠山海拔204.7米,是全县最高处。平原地区的海拔高度平均28.3米,西北最高处海拔37.2米,东南最低处海拔18.5米。境内北部黄河故道横贯东西,成为县内南北天然分水脊。全县土地总面积1769.1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16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4.2%:丘陵(石山)面积20.4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2%:水域面积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总的地貌可分为黄泛冲积平原和零星低山残丘两种类型。

黄泛冲积平原睢宁县古时境内的泗、睢两水横贯全境。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瓤子(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决口,黄水即冲入睢宁县境内泗水河道,以后频繁泛滥。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改从泗水河道流入淮河,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改道北去,其间,经常泛滥成灾。睢宁境内原来的砂疆土上沉积了大量泥沙,形成平原。平原按其表面形态和内部物质结构又可分为“黄河故道”和“决口冲积扇”。

黄河故道自西向东横贯县境北部,自双沟镇西部入境,曲行于双沟镇、王集镇、姚集镇、古邳镇、梁集镇、魏集镇,在魏集镇东出境,进入宿迁市,全长69.5公里,南北宽4公里左右,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黄河故道于20世纪70年代被整治。整治后,内河通畅(宽50-100米),两岸规整(多作良田耕种)。黄河故道具体包括原河床、滩地和高滩地三部分。单侧宽度多在1公里以上,其外侧边缘一般高于提外地面5-8米;睢宁黄河故道是黄河沉积物所形成。黄河从西北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和盐碱,构成土母后,在县境内形成黄潮土。由于黄河泛滥频繁,土层沙、粘相间,沉积层复杂,且年代短,无明显发育层次。土壤主要由粉细砂土组成,含石灰质。

决口冲积扇是黄河决口泛滥时大量泥沙从决口处向外冲积形成的扇形地,较大的有睢北、睢西、睢东三个决口形扇地,是由多次决口泛滥堆积成的大型复合“决口冲积扇”。冲积扇中轴纵长20公里左右。睢北决口冲积扇,扇顶在古邳镇附近,扇身向东北扩展,扇面海拔23.7-20.8米,扇缘地势低洼。睢西决口冲积扇,扇顶在双沟和马浅之间.扇身向南,受岚山等丘陵所阻分为两支:西支扇延仲入安徽灵璧县境内;东支扇向东南扩展,扇缘到睢宁中部高集附近。睢东决口冲积扇,扇顶在庆安、魏集和邻区宿迁王官集之间,扇身向南扩展,扇缘接近王林、凌城和宿迁埠子。

低山残丘睢宁县境内有低山残丘百余座,主要分布在县西北、西、西南部的古邳镇、姚集镇、王集镇、岚山镇、官山镇等境内,面积20.4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2%。山丘多低矮,是周围邻县山地的延伸。山丘高度一般在海拔200米以下,坡度平缓。由于自古以来黄河泛滥频繁,许多低矮山丘已被淤积物所淤没。20世纪90年代。多数山体被开采,有的山体不存,形成池坑。2009年睢宁对所有山体进行管理,禁止开采。

【气候特征】睢宁属中纬度、海陆相和气候过度带,是季风暖温带陆地性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貌特征的综合作用下,其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度回升快,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降温早;冬季干冷,雨雪稀少。四季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自1955-2012年,年平均气温14. 60C。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6. 90C;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0. 6℃(历史极端最高气温40.3℃出现在1955年6月19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22. 9 *C,出现在1969年2月5日)。年平均无霜期200天。年平均降水量906.0毫米。月最大平均降水量232.8毫米,出现在7月份;月最少平均降水量16. 3毫米,出现在12月份。年最多降水量1521.8毫米,出现在2003年;年最少降水量588.4毫米,出现在1978年(历史上日最大降水量233.5毫米,出现在1974年8月13日)。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县境内常出现水涝、干旱、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

杳杳飞花(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