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书画家、鉴藏家,字文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
米芾与睢宁结缘是1107年(宋大观之年)由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宋改邳州为淮阳军)。据说,他以文雅为治,尚礼教,“使民足,且知方也”。后世称为“大邦之地”。米芾知邳期间,为官清正,并领建城隍庙于东关外,亲自撰写碑文及殿堂楹联。然而工程竣工后,米芾突然病逝于住所。宋徽宗听说后,诏封邳州城隍为“忠佑王”,并以香檀新雕其像,着龙袍,戴王冠,俨然米芾复生。民间传说米芾自此为城隍,就称该庙为城隍行台。 《宋史.文苑传》云:米芾“出知淮阳军……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精于监(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苏轼亦喜誉之。”米芾在邳,对睢宁书画界的影响,不言而喻。480余年后,明代大书画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董其昌,曾于公元1600年专程赴邳州寻找米芾真迹,恰逢“彤华宫”落成,应请为之题额(此匾额文革中被毁)。清时睢宁人万人长,曾为舒城训导,93岁犹能泼墨作米家山水。元代,古邳董恩任吕梁(地在彭城东南,睢宁西北)驿官时,在泗水上(后为故黄河)重要水利设施吕梁洪建关尉庙,以巨石为碑,特请翰林学士承旨、魏国公、大书画家、篆刻家赵孟頫撰写《吕梁洪关尉神庙碑记》。历代书画巨匠墨迹的留存,对睢宁书画家辈出,作用巨大。1953年,古邳旧城村人魏樵仙(名岳年),在华东五省一市书法评选中荣获第二名。 据说,米芾没有一件绘画作品传世,但从他留给后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书法作品中 不难看出他是一位追求个性的人。字如其人,我们从中体味到的是一种创新的意识、一种浩然的气魄,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弘扬光大的吗?
编辑本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