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7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6.15%;地方财政总收入8.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8倍和2.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4亿元,是“十五”末的4.7倍,年均增长36.2%;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41:30:29调整为33:39:28。[8] 2011年,黄梅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由2006年的3.42亿元增加到10.5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3亿元增加到5.57亿元。黄梅县税收均有所上涨:国地税收入均突破2亿元大关,由2006年的0.67亿元、0.68亿元增加到2.05亿元、2.82亿元;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由28%提高到5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比2006年增长2.76倍。 2012年,黄梅县生产总值129.2亿元,同比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8亿元,同比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同比增长16%;财政总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7亿元,同比增长23.9%,地方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0.8%;外贸出口1990万美元,同比增长60.2%。第一产业
黄梅县耕地面积60余万亩,山林50万亩,水体面积30余万亩(其中可养水面23.6万亩),黄梅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优质棉基地、湖北省水产重点县。 2010年,黄梅县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2010年总产达到8.43亿斤。农业产业化得到加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4家、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9家。 2011年,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2010年总产达到8.43亿斤。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4家、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9家。 2012年,黄梅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0亿斤,实现九连增,营造林生产完成3.66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11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23家。濯港、分路、蔡山、大河等乡镇创建了省部级粮棉油万亩高产示范区13个。停前、独山、苦竹、柳林、杉木等乡镇建成了蓝莓、油茶、楠竹、苗木花卉等特色基地近6万亩。下新、濯港等乡镇完成精养鱼池标准化改造1.3万亩。
第二产业
2010年,工业规模企业由59家增加到208家,居全市首位,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5家。大胜关山工业园和小池临港产业园由小变大,独山页岩制品集中区和杉木陶瓷工业集中区从无到有,四大园区共聚集规模企业89家。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三大产业占全县工业总量的70%,产业集群已现雏形。中部商贸物流产业园项目全面启动。 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208家,比2006年净增141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1.9%提高到29.2%,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20家。 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家,新增27家;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36.2亿元,同比增长19.8%。产值过亿元企业50家,税收过千万元企业2家。大胜关山工业园和小池临港产业园聚集规模企业41家。五大支柱产业聚集规模企业112家,完成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0.4%。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21个,省著名商标8个、省名牌产品7个。黄梅经济开发区纺织服装产业园被授予全国纺织工业转移试点园区。千年缘酒业、科普达实业等43家企业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五瑞生物、通威饲料信息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第三产业
截至2009年,黄梅县建材城、家装城等11个专业市场贸易成交额达35亿元,同比增长10.8%。星级酒店提档升级,引领住宿餐饮业迅猛发展,营业额达5亿元,同比增长22.8%。“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改造农家店83家、“家电下乡”销售网点96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万台,兑付补贴814万元。销售汽车下乡产品842辆,摩托车下乡产品6877辆,兑付补贴767万元。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847户,新增各类企业270户。保险业完成保费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6.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