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人物之沙汀

家乡区县: 四川省安县

       沙汀(1904-1992)作家。原名杨朝熙,安县人。在成都毕业于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抗战后任教于成都协进中学。历任西南文联副主任,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二至四届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困兽记》、《还乡记》,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老邬》,中篇小说《木鱼山》等。有《沙汀选集》(四卷)。

学习经历

      1922年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接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思想并广泛爱好新文艺。
      1926年师范毕业后曾赴北京等地,求学不成返回四川。

       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由于政局动荡,成都发生二·一六惨案,白色恐怖迫使他于1929年前往上海。与流亡上海的四川同仁创办“辛垦书店”。

      1931年与省一师同班同学艾芜在上海相遇,共同研究探讨小说创作。1932年出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得到鲁迅、茅盾的肯定和鼓励。同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以后改用现实手法写出以四川乡镇社会为背景的《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四川。1938年与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同年11月随贺龙同志去晋西北和冀中一带体验生活。后写出著名的《随军散记》《奇异的旅程》。1940年回到重庆,这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高潮。陆续发表《在其香居茶馆里》《磁力》《堪察加小景》等著名短篇小说。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也相继问世。此时的作品主要反映抗战时期的四川农村生活,从不同侧面揭露抗战时弊和新旧痼疾。

       1949年新中国成立,沙汀担任全国和四川省文学界的领导工作。继续创作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集《过渡》,赞美新生活、新人物。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执笔,以不凡的创作活力连续发表中篇小说《青·坡》《木鱼山》《红石滩》。晚年以顽强的意志撰写《回忆录》。

艺术风格:

        沙汀是一个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观、暴露、讽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现实社会。细致刻划人物的典型细节,绘出一幅幅富有社会风习的画面。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

        沙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过对形式、风格的刻苦锤炼和追求,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主要的、确定的风格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大致表述如下:他无论是对反动统治的揭露、对彼压迫人民的同情,或是对新生事物的歌颂,都善于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凤习中选取富有特征意义的事物,并且将平凡事物的描绘与迫切的社会问题的揭示结合起来。不同于漫画式的夸张和突出刻画的手法,他注重让形象说话,
        不轻易流露主观感情,用简洁、含蓄、乡土气息浓郁的笔墨,严格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对事物作客观的描绘,从而使作品的倾向性在鲜明、逼真的画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他也追求创作的情感因素和诗意,但不是感情的放纵和诗意的奔涌,而是将情感和诗意包孕在沉实缓慢的节奏和凝重、淡泊的意象中,从而透露出蕴籍、隽永的诗意来;他的作品明显地以幽默、讽刺见长,但这是一种“在愤怒中保持平静,在狡猾中保持仁厚的幽默”(别林斯基语),是一种将厌憎深藏在挪揄、嘲弄后面的富于喜剧色彩的讽刺。

       在美学风格上,不是田园牧歌的抒发,也不是原始遗风的追寻,而是从现实黑暗和人民苦难生活中浓缩成尖锐的畸形画面,透露出阴郁的苦涩格调,作品具有一种大巧之朴,浓后之谈的醇厚、质朴、老辣、精微的美。

肖丽娟(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