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民俗迎年

家乡区县: 江苏省兴化市

民俗迎年
戚正欣

“迎年”的民俗从腊八这天开始。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这一习俗最早开始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腊八粥其实就是青菜米粥,粥里除有大米和青菜外,还要放上芋头、山芋、南瓜、花生米、红小豆、豇豆、银杏、红枣等八种食材。因此,腊八粥的“八”字,就不仅指腊月初八,也不仅指粥里有八种食材,而是有食材品种繁多杂七杂八的意思了。
“迎年”民俗之二为“送灶”与“接灶”。相传,腊月廿四这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表现,在送灶的头天晚上还要举行送行仪式。在“送行”的祭品中饴糖是不可缺的,其意在于用饴糖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主人的坏话。此外供品中还须有剪成寸把长的稻草,其用途是为灶王爷上天的坐骑准备草料。
送灶时要先祭灶王,然后揭下贴在板砖上的灶王像和两侧的对联与黄纸一起焚化,这时,将祭祀用的饭菜盛放在破碗片里,放在焚化的火堆旁,留给寒冬无食可觅的鸟儿食用,含有施舍放生的意思。
“送灶”六天后,还须把灶王爷接回来,谓之“接灶”。即在除夕贴春联时,同时把买来的灶王像贴在灶头神龛里,并在神像两侧贴上对联。此后,整个春节期间每晚都须对其进香磕头,从正月十三“高灯”起,还须在灶王爷前增加一盏罩儿灯,每晚在灯内点上一支蜡烛,直至十八“落灯”。
“迎年”民俗之三是“掸尘”。掸尘一般都在送灶后进行,其意打扫干净迎新年。之所以这个时候掸尘,是因为家中的灶神已经上天,可以无所顾忌挥舞掸尘的竹枝把房屋上下彻底打扫干净了。
另外,按民间的说法,“尘”“陈”谐音,“迎年”掸尘还包含有“除陈布新”的意义,其意要通过掸尘,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除出门。这一民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迎年”民俗之四是磨豆腐、蒸馒头。这两件事之所以成为“迎年”的民俗,其一是因为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家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用蒸馒头、做豆腐来庆贺农业的丰收。其二是进入腊月后家家“迎年”忙,蒸下馒头做下豆腐可供腊月里食用。其三将馒头豆腐预先做好,过年时吃起来方便,腾出更多时间从事娱乐和走亲访友活动。由于现在物资丰富,馒头、豆腐市场随时有售,且新鲜卫生,故这一年俗正逐步消失。
“迎年”民俗之五是写春联与贴春联。这一民俗起于宋而盛于明,已有千余年历史。写春联得用红纸,而红色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喜庆之色,故过年贴春联有助于增添节日气氛。另外,春联文字工整对仗、铿锵悦耳,群众非常喜欢。门上贴春联被视为很有文化品位的事,反映出一个家庭的素养和追求理想。
过年时,无论穷富人家都是要贴春联的。在旧社会,有的人家没有人会写春联,又请不到人帮助写,于是就买张红纸将它裁成春联形状贴在大门上。据说,贴春联还有另外一种作用,根据旧时习俗,只要贴了春联,债主就不能登门讨债了,这里春联又起到了“避债”的作用。当然,也有的债主不管这一套,在他们面前,春联“避债”作用就失去了。
过去写春联,都是由当地的文化人书写,书写者根据主家的情况编撰出具有个性的春联,春节期间,内容各异的春联竞相争艳、精彩纷呈,成为各地一种独特的年俗风景。如今,由印刷厂统一印制的春联占领了很大市场,一到春节,到处可见面孔相同内容相同的春联,喜庆的气氛虽有,但已缺少了文化味,看了总觉索然无味。
“迎年”民俗之六是打“元宝墩”。乡间习俗,除夕晚间,各家要把家前屋后打扫干净,再用细竹箩盛着白石灰,打上一个个有着“元宝”图案的白墩,这就是“元宝墩”。通过打元宝墩,将家前屋后的卫生死角彻夜打扫干净,再在上头撒上有消毒作用的白石灰,是件值得提倡的好事。如今,农村城市化后,多数地方已无地可打“元宝墩”,这种民俗在不少地方已经消失,打元宝墩的往事只留存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迎年”民俗之七是吃“年夜饭”与“守岁”。“年夜饭”就是“团圆饭”,中国人对此顿饭历来十分重视,因为吃完这顿饭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另外,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要让全家人一起来吃,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
为了这顿团圆饭,外出的家人无论离家多远都会不惜代价不辞劳苦赶回家中,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也要给未归人留下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可以说,年夜饭在精神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物质意义。
旧时,吃完年夜饭就是“守岁”,全家人坐在一起守候到交“子”时进入新的一年后方才各自睡觉。自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转播“春晚”后,除夕之夜,匆匆吃完年夜饭的一家人,便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春晚节目,一直观看到午夜零点之后,这一观看习惯代替了“守岁”,成了新的“迎年”民俗。守岁一过,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自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转播“春晚”后,除夕之夜,匆匆吃完年夜饭的一家人,便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春晚节目,一直观看到午夜零点之后,这一观看习惯代替了“守岁”,成了新的“迎年”民俗。

小骄傲.(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