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位列十四大丛林
在口岸街道东侧,江苏省口岸中学校园的北面,有一条名叫寿胜巷的寻常巷陌,据居住在这里数十年的老人们介绍,这里便是历经八百余年辉煌的原寿胜寺旧址,一个曾经气势宏大、声名远播的丛林之所在。老人们还介绍说,当年寿胜寺未毁时,平日里来自苏中、苏南各地及一些更远地方的香客和游览者络绎不绝,一到正月十五这里庙会,寺内外更是人山人海香客如潮,特别是镇上一些平时难得出门的少女和小媳妇更是成群结队来此游览,把这寺里寺外装扮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据清康熙《泰兴县志》记载,寿胜寺殿宇是由南宋高僧心融费时十数年于淳熙十年(1183)募建而成的,后来又经过德纯、省机等数代僧人进一步完善扩建。心融法师建庙时,其地已有一座始建于南唐的十方庵,心融见其破败,乃发愿将其重建。十方者,佛教上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东、西、南、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十方庵的“十方”,即佛法无边,佛光普照十方之意也。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有云:“菩萨之化行於十方,仁寿之功沾於万国。”唐韩偓《僧影》诗有:“智灯已灭馀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之句。
关于寿胜寺寺名的来历,据清康熙《泰兴县志》记载,寺庙建成时,恰逢宋高宗皇帝八十寿辰,地方上报请示寺名,被敕名“寿胜寺”。当地百姓因该寺“体量大、殿宇大、名气大”,在整个苏中地区首屈一指,故又被当地百姓习惯地称为“大殿寺”。大殿寺占地一度达到一百余亩,常住僧人三百多,直至清乾隆三十三年前,仍为泰州所属范围内“十四大丛林”之一。
匠心独具的建筑殿堂
古寿胜寺坐北面南,整个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构思奇巧、匠心独具,是一所建筑艺术的殿堂。该寺门外为一广场,广场南侧为一砖砌照壁,从大门向后的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殿堂四进,这些殿堂既高大巍峨、各自矗立,又互为呼应,回廊相连,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避雨。寺庙内古木森森,遮天蔽日,假山峥嵘、曲径通幽,崇楼叠阁掩映在霞光烟霭之中。
寺院第一进为山门殿,门前蹲坐石狮一对,山门为拱形绛红色,门额处嵌有白色大理石横匾一块,上有“古寿胜寺”四个浮雕大字。门前两边的墙上写有“法轮常转,佛日生辉”八个黑色大字,进入殿门,左右两侧各有哼哈二将雕塑一尊,像高丈余,两眼圆瞪,神情夸张,虎虎生威。
第二进为天王殿,殿正中安放有一佛龛,朝南的一面供着弥勒像,身披袈裟,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朝北的一面供着韦驮,捧金刚杵,身披甲胄,面对着对面大雄宝殿上的释迦牟尼像。天王殿东西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该殿也因此而得名。
第三进为大雄宝殿,也是该寺中最大的一座佛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中部,又称正殿,该殿建于高筑起来的石台基上,有汉白玉栏杆相护。大雄宝殿中的大雄二字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该寺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门额书写金光闪闪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
大殿内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主尊两侧,有左右胁侍文殊和普贤两菩萨,文殊居左,坐骑青狮,普贤居右,坐骑白象,殿内两侧为十八罗汉,左右各九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正殿佛像的背后,为海岛观音,观音立海岛上,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有金童玉女相随,四周的大小海岛上有一百多菩萨相随。据当年亲见过寺内海岛塑像的老人讲,这里的海岛无论是体量还是神态,都可与杭州灵隐寺海岛佛像媲美。
第四进为藏经楼,又称观音楼。五间二层楼房,楼上中间是千手观音塑像,东边是收藏佛教经典的地方,西边是法器道具,与寺内中轴线平行,在大雄宝殿前广场的东西两侧,有相向对称的楼房各一座,东曰钟楼,西曰鼓楼。钟楼高高的木架上悬挂着青铜巨钟一只,钟高一人多,三人难以合围,钟的外面上铸“古寿胜禅寺”五个大字和捐款建寺者芳名。大钟造型精美,古朴庄重,稍一撞击,其声洪亮激越,传响数里而不绝,成为当时“柴墟八景”之一的“寿胜疏钟”。
储巏借宿寿胜寺读书
寺内还有一知名所在叫“储巏读书处”,位于寺内后侧。原来,寺内有一处雅室,专供当地名士、富家子弟读书之用。明成化年间,泰州才子储巏因慕寺内清幽雅静,文气浓郁,便在这里借宿读了几年书。正是因为他与柴墟的这段渊源,加之他一贯坚持谦虚为本的严谨治学风格,故他利用“才虚学浅”之谐音,和自己钟爱的发奋学习之地柴墟,就给自己取大号曰“柴墟”,日后其著作文集也取名为《柴墟文集》。
储巏在寿胜寺的这段读书生涯,在他的诗文中留下了不少笔墨。如《宿口岸寺次壁间韵》:
古刹初留宿,平生漫好奇。
贝经翻旧叶,祇树依高枝。
月伴枯禅坐,秋欺病客肢。
清光不相负,此地一题诗。
在柴墟时,他读书之余,常到周边游玩,深入农家,了解了民间疾苦,如在《柴墟闲行》一诗中写到:“临流聊寄傲,信步到花村。蜡屐惊眠犬,田家多闭门。款茶谈稼穑,按筇数寒温。不觉垂杨外,烟沉日已昏。”
后来,储巏离开寿胜寺赴京参加科考,以殿试二甲第一中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殁于任上。他在任时为官清正,有较好的口碑,他在考核官吏职位上,善于推荐和选拔人才,又刚正不阿、疾恶如仇。赢得了社会良好赞誉。储巏办事认真,忧国忧民,直到病重还处理公务,弥留之际,储召友人嘱以后事,已不能语,犹举笔作“国恩未报,亲养未终”八字,无一语及家事。在他身后若干年,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儒学大家,柴墟及当地文人还常常至寿胜寺储巏读书处踏访胜迹、集会赋诗,凭吊寄怀。
这些缅怀诗作中较具影响的有清代名士季周孙题《柴墟寿胜寺有怀储文懿公》。
此外,清宣统元年夏月,泰州名士洪揖侯邀同志绘储公遗像在寿胜寺藏经楼东楼悬之,以示纪念,同时题《柴墟寿胜寺怀古》诗,诗中有“古刹名留储吏部,柴墟形胜摄扬通”诗句。寿胜寺于1945年毁于抗日战火不复存在,但明代名儒储巏在寿胜寺留下的历史佳话,却如昔日的寿胜钟声一样,穿越历史的时空,飘荡在口岸人民心中。
文物
今年3月22日,高港区召开凤栖湖景观区古寿胜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邀请相关专家对古寿胜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听取社会贤达人士的意见。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古寿胜寺方案获原则通过。从此,恢复重建古寿胜寺的工作进入了紧锣密鼓实施阶段。恢复重建的古寿胜寺位于风景秀丽的凤栖湖北岸,总占地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可以预见,一个集宗教、文化、旅游诸功能于一体的古寿胜寺定将在不久的将来重放异彩,穿越700余年浑厚洪亮的“寿胜疏钟”在绝响70年后即将重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