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门名“中正门”,在今板桥西路与牌楼南路交汇处,为旧时重要交通枢纽。
兴化城垣始建于宋,初为土城,明初改建砖城,建东南西北四门城楼及四大水关。民国十年(1921年),邑人沈廷璋呈请县署在县桥南开辟“中正门”“以利交通”,工程由邑人筹募而成,于是始有相对于大南门“文明门”而称的“小南门”。
小南门内为中正街,过东西向市河上的县桥而直通始建于北宋的兴化县衙,以小南门、县桥、县衙三点相连,即老城人认定的一条兴化旧城中轴线。在中正街上,有“五朝元老”高榖与“状元宰相”李春芳二人故居,还有纪念高榖所建的石质“益恭坊”。 小南门建成同年,德国神甫蓬士宾选中中正街西址筹建天主教堂,教堂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司铎李炳麟负责建成并开设学校,专收天主教徒子女入学,即新生中心小学的前身。
小南门外为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带,古称“金城里”。小南门外有兴化名刹“圆通庵”,手工业集中区“掸子坊”、“补锅塘”,出产掸子、铜器与渔网等。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邑人陈汝荃集资修整南门城垣。数年后,日军攻占兴化,在小南门设“洋码头”、开“敷岛寮”、辟“兴亚门”,此带一度无人敢走。
轮船码头的建成使小南门恢复昔日繁华。上世纪90年代末,小南门迎来旧城改造,仅存的一段城墙(在笔者家旧居井栏西巷北首)亦化作了历史烟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