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一过,我们便踏上寻访兴化宝严古寺的旅程。
在古城内,穿过熙熙攘攘的牌楼中路,向西几百米便来到宝严寺正门。山门前的牌坊高大巍峨,气势雄伟,让人不禁联想到这座古寺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
牌坊正面的“宝严古寺”几个大字饱满圆润,左右一副对联,上联:江淮名刹脉承临济尤夸铁船渡海;下联:诗苑美谈社结法华须唱十力擎旗。这副对联极简省地说出了宝严寺历史的两件盛事:铁船渡海和十力擎旗。
在此前后,也曾有别宗高僧到寺传法,皆为天下名僧:如康熙末年的律宗印山苇航、同治年间的莲宗定意长老,但始终未能改变其法派传承。
明末清初时,法号十力的宝严寺住持济润和尚,雅爱诗词,并鼎力帮助兴化落魄诗人刊印诗集,使得昭阳诗派的佳作名篇影响深远、留传后世。此举被后人赞誉为“十力擎旗”。
上世纪40年代,千年古刹宝严古寺不幸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初期,寺院颓废败落,旧址上修建了仓库。
1987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决定,假城中原城隍庙重修了一座新宝严寺。
新宝严寺大雄宝殿的前身是古城隍庙大殿,为明代建筑,清代重修,现为寺内四宝之首。
这座大殿屋檐离地面只有三五米,而屋脊却高达十多米,屋梁梁柱上还刻着一些小字,这种奇怪的建筑风格,为证明该殿建于明初提供有力证据。
如今,整个兴化地区,也只有两座寺院大殿完整保存了明初的建筑风格,一座是城中的宝严古寺,一座就是戴南的护国禅寺。
在宝严寺大殿前台阶上,镶嵌着一块方正的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圣旨”两个大字。寺里住持常慧介绍说,石碑是乾隆年间的,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为寺院四宝中的第三宝。
宝严寺第四宝就是原城隍庙的戏楼和西厢,皆为明代建筑,戏楼因残破不堪,已被拆除,唯余西厢,尚存明代风格。
站在新宝严寺隔河向西望去,与西厢一河之隔,便是唐代宝严古寺的原址。新旧两座寺庙,一水之隔,历经兴废却能共叙前缘,成为兴化佛教历史上一段新的佳话。
诗香雅韵满昭阳
宝严古寺,原名“西宝严教寺”,又名“西寺”,原址于兴化市古城西城大街。唐朝大顺元年(公元890年),由僧人禳翁始建,明洪武五年重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史载,古寺为历代文人聚会之所。清初著名诗人李沂、李瀚、王仲儒与寺僧济润、济立、本函等人,曾于此结成法华诗社,著有《严庵诗集》、《鸾啸堂集》、《西斋诗集》等,名重一时。
千余年来,古寺饱经战火蹂躏,历尽风雨沧桑。新中国成立初期,这座千年古刹已衰败颓废。1987年,兴化人民借城内原城隍庙重修了一座宝严寺。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宝严寺和神州大地许多古迹一样,都曾在历史中留下过自己独特的回响。千百年来,多少楼台殿宇终归尘土,然而幸运的我们仍然可从这些遗存的古迹中得窥千年的风采,获得崭新的启示。
明清易鼎难抉择
时光倒退至四百年前,正是大明王朝的没落时期。
“金东门,银北门,补天纳地在西门。”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在嘈杂的兴化西门大街上,一位名叫李沂的落魄才子踽踽然细步循石阶而上,细雨淅淅沥沥,淋湿了他的衣襟,他却全然不顾。
眼看大明王朝在更大的风雨中摇摇欲坠,他的心比什么都焦急。改朝换代对任何一个有节气的文人来说,都是一次心灵拷问。有人像钱谦益一样,在一番踌躇之后还是投向大清的怀抱。有人像陈子龙一样,投笔反抗走上战场。当然更多的是像李沂一样,既不甘心屈身去做贰臣,又不敢与清人短兵相接,从而走上第三条路——归隐山林。
李沂身为明代宰相李春芳的后裔,目睹伯父李信毁家纾难,毅然投身于抗清队伍中以身殉国,令他悲恸不已。此时,肩负盛名的兴化才子、“昭阳诗派”领袖李沂何去何从,无疑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
李沂心中的忧愁,正是来源于这个必须面对的历史转折点,而这也与他人生的转折点紧紧联在一起。仕清,固然会一展抱负、衣食无忧,然而他的内心却将会在煎熬中度过一生。
“村墟晚树回鸦阵,芦荻秋风起雁群。回首七雄成底事,到今戎马日纷纷。”这是他刚从昭阳墓地回来即兴而作的一首新诗,在这样萧瑟的黄昏念来,却只能平添一些忧伤。
走进古寺心豁然
当他走进兴化西城门,一声低沉的钟声从城内寺中传出,他的心陡然一亮。原来寺里的住持济润大师是他平日里的好友,何不去与他相谈一番,以解心中的忧愁?
过西城门张相公祠堂向东不过几步路程,便到了西寺门前。寺前是一条古市河,河上有一桥名罗汉,桥下一水注入升仙荡。
西寺虽小,然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藏经阁、配殿、经堂等建筑一应俱全,且保持着明初建筑风格,也算这城中数一数二的古寺。
这座由禳翁和尚始建于唐朝大顺年间(890—891年)的寺庙,曾多次作为兴化官衙的办公场所,它历经的沧桑岁月正如这座城市历史一样悠远绵长。在几次战火的洗礼中,宝严寺却依然矗立在西城门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切都会过去的。李沂一边想着一边迈进古寺。济润大师正在禅房打坐,他便在西园坐着,翻看大师近日里写的诗句。不一会儿,济润过来了,说了句:“阿弥陀佛”,便叫看茶。
李沂起身道:“叨扰了”,便缓缓将他心中的隐忧和盘说了出来,“何去何从,还请大师点拨。”
济润也不答话,口占一句新诗,让他品评:“夕阳西下影萧萧,牛背牧童吹铁箫。为僧不到这境界,辜负天台松际桥。”
悟性极高的李沂,一听便知这诗中禅意。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不如归隐于此,做一个自由快活的诗人,倒也是件人生乐事。
结社行吟乐其中
李沂当下便有了寄寓宝严寺的想法。其后,他邀请同乡好友张昉、李沛、李瀚、陆廷抡、王仲儒、宗元豫等人结社西园,并取名法华诗社,定期举行诗会。
李沂的这个决定,对他一生影响巨大,使他最终成为当时兴化诗坛领军人物。同时,令李沂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竟使得宝严寺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文人墨客的汇聚之所。
一时间,诗人、画家、书法家齐聚宝严寺,加上住持济润也是一位著名诗人,且寺内的本函、懂子、济广、得一等众多僧人皆擅诗,使得寺院内诗书字画挂满堂壁。
每个走进寺院的人,很容易就被寺内浓郁的文化气息感染,仿佛不是走进佛门的世界,而是步入到诗意的桃源。
古寺内西南有一座楼阁形如塔状,名南阁,是他们登高怀远的绝佳之所。推开窗扉,整座兴化城就在东窗的视野之下,文峰塔和东大街一览无余。
诗僧与诗人的创作热情,在宝严寺这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里被唤醒,一下子碰撞出诸多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被收入《昙花诗集》,刊行留世。这其中代表作有:
济润大师《乞菊邻院》诗:避喧应闭院,秋思过邻僧。重九到相近,寒花开未曾。北风城落日,萧寺夜孤灯。不何他家觅,知君割爱能。
李瀚《宝严寺送十力润公之武林》诗:萧萧黄叶下庭柯,君去江南我奈何。料得冷泉亭上望,望中江北白云多。
王仲儒《宝严寺送十力润公还江西诗》:曳杖飘然不可留,绿槐翠竹照离愁。曾装总湿贫交泪,长路空分故国秋。五老清猿迎远客,九江凉雨人孤舟。茫茫天地何年会,我未成名君白头。
在这些唱和佳作中,又以李国宋《宝严寺入日雨雪》诗最精彩:“重阴漠漠静禅居,雪压孤松暮影疏。灯火画寒深殿闭,龙蛇春远寺门虚。闲身日向江湖老,人事空悲水旱余。南亩只今忧更切,来朝风景欲何如?”
清代诗评家杨际昌在《国朝诗话》中专门评价这首诗说:“诗不拘何派,情韵总不可离,离则非纤人即伧父也。姑举所见近体句,如……李大村国宋‘闲身日向江湖老,人事空悲水旱余’。此种情韵,堪鼓吹诸巨公。”对李国宋诗中情韵推崇备至。
李国宋的表叔王仲儒,亦是诗文大家。时人徐述夔称其作“雄深苍浑,上攀曹刘,而下提李杜”。他的诗歌大多有故国之思,后来与徐述夔一起成为乾隆时期文字狱的受害者,被指责其诗“语多狂悖指斥”,最终被“斫棺锉尸”形成兴化王氏文字狱大案。
诗人身后倍堪怜
诗僧与诗人的创作热情,在宝严寺这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里被唤醒,一下子碰撞出诸多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被收入《昙花诗集》,刊行留世。这其中代表作有:
济润大师《乞菊邻院》诗:避喧应闭院,秋思过邻僧。重九到相近,寒花开未曾。北风城落日,萧寺夜孤灯。不何他家觅,知君割爱能。
李瀚《宝严寺送十力润公之武林》诗:萧萧黄叶下庭柯,君去江南我奈何。料得冷泉亭上望,望中江北白云多。
王仲儒《宝严寺送十力润公还江西诗》:曳杖飘然不可留,绿槐翠竹照离愁。曾装总湿贫交泪,长路空分故国秋。五老清猿迎远客,九江凉雨人孤舟。茫茫天地何年会,我未成名君白头。
在这些唱和佳作中,又以李国宋《宝严寺入日雨雪》诗最精彩:“重阴漠漠静禅居,雪压孤松暮影疏。灯火画寒深殿闭,龙蛇春远寺门虚。闲身日向江湖老,人事空悲水旱余。南亩只今忧更切,来朝风景欲何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