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禅寺 仙山古庙有唐井

家乡区县: 江苏省兴化市

仙山引来“三茅炼道”
在江苏,名叫茅山的有两处:一处是兴化茅山,一处就是句容茅山。里下河地区很少有山,而兴化茅山,则是里下河地区唯一的一座真山。
八千年前,它还是大海之中的一处小沙洲,由于长江每年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聚拢在小山周围,才慢慢形成了后来的茅山。这也是“茅山土地多沙碛(东台《茅山志》)”的原因。
据南朝阮升之《南兖州记》记载:古有斯山,为避灾处,该地向为泽国,水村之区,若乃洪水泛滥,居民无不负子、粟,而高逃,谓斯山能避水灾。询其土人曰:“山之巅,其土如石,其色如赭;山之麓,其土亦赤。”阮升之生活的时代大约在南朝梁代(502-557年),离现在有1500多年,可见在南朝萧梁之前,茅山就已经成为百姓躲避水灾的一座仙山。
旧时的茅山宽五六里,长数十里,高四十多米,亦名茅山埂,首起海陵尾。《扬州府志》载:“甘泉蜀岗,上自凤滁,至六合、仪征,绵亘东向接江都,过泰州,其脉曲而微,引伸而东北,绕茅山往东延伸,直至东台之海汊口也。”
《茅山志》亦载:“斯山之脉本于西南蜀岗之支脉,绵绵数百里之地。脉结踪于此,诚为蜀岗之支流。”以上两部志书皆认为是蜀岗余脉,可见茅山是一座天然之山,并非人为垒之。
茅山的得名,与一段美丽传说有关。
早在汉代,咸阳有一户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为修道,兄弟三人遍访各地名山。当行至黄海之滨的这座小山时,他们看中此地的上好风水,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小山故名“三茅山”,简称茅山。
其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华阳洞。经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
三茅真君仙逝后,人们感恩戴德,在句曲山巅和兴化茅山分别建起道观,塑像供祀。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简称茅山。
清代兴化人任大椿曾写过一则《过茅山碑记》。碑文中说:“北茅山为三真君初炼道之地,其地穹窿特起,树木森秀。” 任大椿是乾隆时期扬州学派义理考据的代表人物,下笔极其严谨,想必其言“三真君初炼道之地”,也是有根据的。
关于兴化茅山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山“尝生香茅,故得其名”。当地百姓亦称茅山为“香山”。“香山”的说法源于宋代,因北宋名相、太尉晏殊之婿富弼曾在此读书,因此改名香山,以书香之香而得名。
现在,许多人都知道句容南茅山是道教仙山,却不知道兴化北茅山原也是一座道教仙山。这大概是因为北茅山早在宋代就改为佛教场所的缘故吧。
1973年,兴化茅山被削平山头,填塞山溪,昔日茅山胜迹成为遥远的记忆。
唐时道观宋时庙
自三茅真君仙逝后,兴化茅山上的道观,存在了大约一千年的光景。尤其在唐代,唐玄宗举道教为大唐国教时,兴化茅山道观得以大举修葺,当地道教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北宋景德初年,一位名叫德净的禅师行至茅山,爱其环境幽静,遂挂锡于此,是为茅山佛寺开山祖师。他见道观破落不堪,旋改道观为寺宇,经过三年努力,终将佛寺建好。
不久,他上书朝廷,请求皇帝赐予寺名。宋真宗便以自己的景德年号命名,曰“景德禅寺”,可见当时皇家对该寺庙的恩宠程度非同一般。
汉代时,作为道观建筑的三茅殿原本在茅山脚下,宋代改建寺院后才被搬到山顶,即今天景德禅寺藏经楼北侧。德净禅师将道观改为寺庙

小骄傲.(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