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位于靖江市孤山镇,海拔55.6米、周长1.5公里,原为海上孤岛,成陆于距今约7000―250万年前。孤山与天目山、黄山(江阴)同出一脉,是天目山的余脉,也是南通狼山以西、连云港云台山以南苏中—苏北平原唯一的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山”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千百年来,孤山上一直是晨钟暮鼓伴着松涛鸟语。自隋唐以来,就有一座寺庙矗立在孤山上,俯瞰着泰州千百年历史的风云变幻;而山脚下河沙掩埋之下的长江古道,则见证着古海陵的成长。
这座曾经的江心孤岛,是靖江最早的陆地,也是今天泰州悠久的佛教文化的源头之一。
伏虎禅师建起正见寺
靖江孤山,自古就有神山的美誉。据史料记载,孤山最早是长江中高耸的一块礁岛,后因江水冲击,泥沙不断在岛屿周边淤积,到东汉前后,渐渐形成陆地,古称“马驮沙”。据传是吴大帝孙权的牧马之地,明代弘治元年(1488)才与长江北岸接壤的。
南朝阮升之《南兖州记》记载:“孤山有神祠,可以为涔田焉。伐之者必祀此神,言其所求之数,无敢加焉。”阮升之大约生活在南朝梁代(502—557)之前。那么推算一下孤山这座神祠至今大约已有1500多年。然而,那时山上有没有寺庙僧侣,就不得而知了。
由于孤山位于大江中央的江滩,明代之前,唯有舟楫,方能抵达,遂变成江景清幽、人迹罕至的江上妙境。
早在孤山还是江中孤岛时,就有一位名叫法响的唐代高僧选择在这里,结茅而居,建起了孤山有史记载的第一座寺——正见寺。据说,法响曾在海陵济川一带以佛法降伏猛虎,后来人们尊称他为“伏虎禅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