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名人俞铎行书

家乡区县: 江苏省兴化市

去年9月,央视《寻宝》栏目首次来到泰州海选“泰州民间国宝”,一幅俞铎的书法从众多藏品中脱颖而出,摘得“泰州民间国宝”。这幅写于清康熙五年的作品,距今有300多年,书法写在绫本之上,内容是明代大文学家袁宏道写的有关佛学的七言律诗《初夏同惟学、惟长舅尊游二圣禅林检藏有述》四首之二。节目播出之后俞铎这个清代泰州名人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说起俞铎就不能不讲到清代初年泰州“宫陈缪俞”四大家族,这四家都出了许多进士和举人,其中俞家很有文学戏曲的传承。据说在明永乐年间,俞姓家族由苏州迁到泰州北关外,经过几百年到了明末清初,家族渐渐兴旺,其中俞钎在清顺治五年中了举人,后来任广西太平府推官,著有《百尺楼课耕录》。俞铎是他的弟弟,顺治九年中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顺治十三年,改江南道监察御史。据《扬州府志》记载:“俞铎,字天木,泰州人。顺治九年进士,改庶吉士,逾年授御史。时值秋漱,上疏停刑。巡按宣大,疏罢监司之不职者。又念,淮扬数苦水患,凡修堤勘灾,官每以供应扰民,请单骑减从,永著为令,疏人报可。转口北道参议。以估计独石城工,染疾卒于官。”简单数语可知他是一个称职的好官。其后俞家最有名的是俞瀔俞梅父子,俞濲是俞钎之子,世代书香,家道富饶。家有私家园林“渔壮园”,又工诗词,通音律,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极好的知友。家里蓄有戏班,建“舫亭”、“流香阁”专供演艺,并拥有庞大的歌舞船,经常去扬州、兴化等地演出,孔尚任曾赋诗:“东将人海随云雾,匆匆又与俞君遇。俞君声伎甲江南,粉白黛绿不知数。”俞梅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分校《康熙字典》等书。
作为泰州俞氏家族的名人,俞铎在许多地方文献中都有记载,同时作为一个书法家却不为人们所知,这次“泰州民间国宝”的评选让我们看到了其书法风采,这里介绍他的另一幅作品《行书五言诗》。其内容为“客床犹是我,野月径来眠。长笛一唤起,空香忽杳然。阴阴望疏影,活活听流泉。此际情人梦,相思何处悬。”落款为“胆人俞铎”。诗的内容是明代晚期王思任《避园拟存》中的一首诗《吴山夜卧》,王思任为明末文学家,绍兴人,万历年中进士,曾经先后任兴平、当涂、青浦三县知县,后又任袁州推官、九江佥事。清兵攻破南京后,鲁王监国,任礼部右侍郎,顺治三年,绍兴被清兵破城,王氏绝食而死。其诗歌风格近于凄清幽眇的竟陵派,这首《吴山夜卧》就是一个代表。
王思任稍长于俞铎,与如皋冒襄交往密切,友情甚笃。他在《题冒辟疆朴巢诗》中说:“登巢就觉堪题鸟,缘木何常不得鱼。真是卿自用卿法,而今吾亦爱吾庐。”王思任虽年长冒襄三十多岁,但对冒襄横溢的才华十分赏识,云:“异才仙品,故是艺林飞将,横绝海宇。”二人在书画上亦频频交往,王思任多次有书画赠给冒襄,其中有扇面、对联等。而冒襄与泰州俞氏更是经常一起聚会觞咏,故而俞铎对王思任应有所知,对其诗文较为仰慕,这幅书法或许是一个证明。
纵观俞铎的书法,整篇气势联动,字虽断而气延绵,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疏密有致,笔墨以中锋运行,点划之间稍有一种放纵肆意之气,但不脱于规范之外,这与当时的书风是相关的。明末清初之时政治的动荡和心学的传播给人们制造出自由发展的空间,当时的书坛出现变革和创新,出现了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等很多大家,他们的作品有着强烈鲜明的艺术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强调书法源于心灵,走上以奇取胜的路子。这种书风一直延续到清初康熙年间,随着董其昌书风的再度流行才逐渐趋于沉寂。俞铎正处于这种狂放派书风的余脉,人们心态已归于平静,王铎等人天才般的创造没有人能够继承,追求奇险的书法审美逐渐淡忘,慢慢又回到二王的轨道之中,俞铎的书法就是那个时代极好的影子。

小骄傲.(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