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解古人的作品,不仅应该确切了解它的意思,而且应该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跟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表一种同情”,否则主观随意讲解,只能让人感叹解人难得了。
邓汉仪,字孝威,号旧山,一号旧山梅农,吴县诸生,复社成员,清初移家泰州。康熙初年,邓汉仪长期在扬州编辑《天下名家诗观》。他不仅是遗民诗人中的佼佼者,词也写得很好,只是存世不多,《全清词(顺治康熙卷)》仅搜集到37首。常见于选本的,是他跟龚鼎孳唱和的《小重山》。
龚鼎孳是邓汉仪的挚友,号芝麓,明崇祯四年(1631年)二十岁成进士,官兵科给事中。明亡,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仍为言官,历经宦海风波,最后官至礼部尚书。清初他重游南京,不胜感慨,留有诗词多首,《小重山 重至金陵》是其中之一,词云:
“长板桥头碧浪柔。几年江表梦、恰同游。双兰又放小帘钩。流莺熟、嗔唤一低头。
花落后庭秋。蒋陵烟树下、有人愁。玉箫凭倚剩风流。乌衣燕、飞入旧江楼。”
明朝到了崇祯年间已是大厦将倾,然而作为文化中心的南京,官僚士大夫依旧沉湎于秦淮旧院的红灯绿酒之中。余怀《板桥杂记》说:“(秦淮河)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到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清兵下江南,“一片欢场鞠为茂草”,“蒿藜满眼,楼馆劫灰,美人尘土”。时人把秦淮旧院的这种剧变,看成“一代之兴衰”的象征。龚鼎孳当年是旧院常客,他的爱妾顾媚就是秦淮名妓,重到南京,感情沉重可想而知,“蒋陵烟树下、有人愁”是其心内的真实写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