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太平街

家乡区县: 湖北省襄州区

太平街位于老河口市区的西北部,东接两仪街,南邻乐盛街,西北紧靠汉江太平街码头。路呈东西向,全长196米,宽6.6米,占地面积21400平方米。有资料讲太平街形成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2年),民国初年又陆续有所增修。光绪十年刊印的《光化县志》则指出该街的形成要远远早于道光年间。

老街的东西两端各设有一个四四方方的太平池,主要是用于消防。据老街上的老人讲,太平池始建于光绪中期,由当时的堡垣局修建,老河口全镇上下修此类太平池达三十余个。太平池四周由青石条砌就,内筑青砖,用于蓄水,每季度换水一次,上盖有两三寸厚的木板,木板顶部装有铁环,便于应急拉开取水。后人认为这条街是因有了上下两个太平池而取名叫太平街。

在历史上,太平街有过三个旺盛期。第一个旺盛期是在清康、雍、乾时期。其时,八帮船只在此沿江停靠,上上下下多达六七千艘,桅杆如林,张帆如云,各帮纤夫号子,或低沉吟哦,或洪亮震耳。入夜,船家灯火似星星铺撒江面,和岸上的万家灯火联成一片,相映生辉。清晨起锚,号子一声,惊飞芦苇丛中野鸭水鸟,穿梭船只,艄公隔水相互问候,借风扬帆,百舸欲遮半江面。第二个旺盛期是清末民初时。太平街由过去的中转枢纽之地向加工制作之地转变。加工黑木耳,熏蒸白木耳,石包制中药材,制作腌酱菜,棉花粗加工等等,各商号由行商变坐商,由坐商扩展设分号,一条汉水通南北,流的是黄金和白银。当时流传的一句话叫“装不完的老河口,撑不死的大汉口”,足见此地的繁荣景象。第三个旺盛期是上世纪30年代。1935年,汉水暴涨,太平街由于地势较高,没有被淹渍。1937年,日寇大举侵华,对于国民党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驻地,进行密集的飞机轰炸,店铺林立的太平街只伤了一点皮毛。在战区南北两个集团军的护卫下,汉水运输成了一条军用物资和生活用品的生命通道。太平街因而保持着不因战乱而衰败的势头。[1]

李姗(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