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发起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进攻,国民政府于1947年10月任命白崇禧为国防部九江指挥所主任,白崇禧立即将山东战场的张淦第三兵团(辖第7军(军长李本一)、第48军)调至华中,并重建第46军(军长谭何易),并与第56军(军长马拔萃)一起组建为徐启明第十兵团。由于解放军避开战力较强的中央军和桂系部队,不停的打击战力较弱的粤军,滇军,使得国军对大别山地区的进攻陷入胶着。但白崇禧的坚壁清野、堡垒战术,亦使刘伯承部处境艰难,被迫于次年1月撤离大别山地区,向北与陈粟三野靠拢。
1947年夏,东北国军逐渐处于被动防御态势,蒋中正决心撤销熊式辉东北行辕主任职务,希望李宗仁兼掌东北,整理局面。
李宗仁在抗战出任五战区司令长官时曾对蒋要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时,李提出了更直接的要求,即“生杀予夺”;并拟订了其《东北华北剿匪方略》:东北国军佯装向北满做大举进攻,实际除一部留守锦州外,其余20余万精锐悉数撤回关内,另调张淦兵团(辖第7、第46、第48军)北上据守山海关,作为总督战队。随后以东北、华北国军合力围剿中共华北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罗瑞卿等部,同时令白崇禧率部北上在黄河南岸构筑工事,以为策应;肃清华北共军后,全军即回师东北,在关外与林彪主力决战。此方案与李宗仁早期统一广西之役中,放弃广西大部分地区,先北上消灭沈鸿英,旋即南下与滇军决战之策略如出一辙。反之,若不幸在摧毁华北共军主力之前,锦州、山海关防线先被林彪击破,则华北国军绝不恋战,断然放弃平津在内的所有城市,全部撤至黄河以南,以一部据险死守,主力会同华东、华中国军对中共陈毅、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谭震林等部进行双方国运、党运的大决战;若能取胜,则以黄河与中共为界,整顿军政,观察国际形势变迁,待机北上规复。
然蒋中正认为,当时东北国共双方尚还势均力敌,共军优势并不明显,“贸然”弃守东北,对于国家形象、国际声望负面影响过巨(当时联合国正在选定五大常任理事国),且“生杀予夺”的大权对蒋的统治地位亦有威胁,因而否定了李宗仁的方案。在此情形下,李宗仁三度拒绝指挥东北战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