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浓浓粽子香,又嗅艾蒿青草味

家乡区县: 湖北省黄梅县

又是一年端阳节。满街尽是叫卖艾草的声音。长长的艾草,长生得太平凡,只有在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记起它的存在。

关于艾蒿的传说究竟有多久,也是众说纷纭,故事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极多。代代相传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坚信不疑,对英雄人物缅怀,更是对于历史传承的一颗赤子之心记忆。

小城的山坡上,只有在这样的时光才显得更加迷人,尽是爬山散步人。当然是双重任务,个个欲折得一把、最好是一小捆艾草,成了责任。满山皆是喊喊叫叫,一片热闹浓厚节日气氛。

这艾草的作用,想必与唐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情景相差不甚远,辟邪、健康、免灾、祈福……如此久远的记忆,在今天看来或许有点不可理喻,然而在古代却是司空见惯。

端阳节,是一个民族的永久记忆,也是百姓对平常日子的一个交待。你就不得不敬佩先民们的智慧:在那样的岁月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不甚高,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与耕牛田间地头的耕耘,一起诠释着人们对丰收的认识,对丰收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不尽憧憬。

奇怪的是每逢端阳时光,艾草,不为人们重视的野草生命,却突现出自己特有的魄力。清香悠悠,就连那些平常对它退避三舍的虫子们也出来嗅其香味。浓浓的青香,告诉人们端阳来临,采摘的喜悦与对端阳的记忆,也就通过粽子与艾草,穿越干燥空气的阻碍,深入到人们的骨髓里。

一缕缕炊烟从山间人家的屋顶冒出,那是煮粽子的炊烟,袅袅青烟在空中久久盘旋,在时间里流动,要经历整个夜晚的温火考验,待翌日清晨,方能品味出粽子的芳香与否。

清晨,艾草与粽子的青香就弥漫在空气中,谁会不在心底里呼唤:好香?

记忆中的端午节是从老菜园开始。菜园是祖传下来的,只有上下两畦,端午时节菜园的蔬菜、艾蒿和菖蒲长得特别葱茏。在菜园的东西两头种有两棵棕树,村 中有“千棕吃不空”说法,因为棕树的棕毛片剥下来是编制蓑衣和棕绳的材料,也可以出售转为经济收入。每到端午,剥完棕毛的棕树象小伙子刚整完发型,精神挺 拔了许多,剑状棕叶撕成细条晾干就是包粽子的扎带。

包粽子箬叶必不可少。双髻山上有条山岗土名叫炭石坑,这里长有很多箬竹,每年端午节前都会有乡亲到这里摘箬叶。我们挑选绿油油形状完整的箬叶采摘, 采摘下来的箬叶象钞票一样码放成一沓,对折后用细藤条或茅草绑上,绳索穿过对折后形成的空心,把一沓一沓的箬叶串起来挑回。用新鲜的箬叶包出的粽子多一股 清香味,剩余的箬叶晾干,来年用水泡开后依旧可以用来包粽子

制碱水也是包粽子必不可少的环节。制碱水最简单的原材料是用草木灰泡制,略上等一点的是用黄豆枝壳烧成的灰烬泡制。我家有油茶林,掰完油茶籽,剩下的茶果壳晒干烧成的灰烬泡制的碱水最为上乘。母亲每年都会未雨绸缪提前虑一坛子这样的碱水,为端午节包粽子做准备。

包粽子前要先把糯米淘洗干净,倒上一定比例自制的碱水,简便一点的做法就是将花生或其他需要添加的豆类直接拌到糯米中一并浸泡。经过添加碱水浸泡一夜的糯米黄晶晶的很好看,这时可以动手包粽子了,如果是包加馅的粽子,那馅料就要提前备好。

包粽子时候先把箬叶对折卷成漏斗状,放进部分糯米后塞上馅料,然后再放进一些糯米把馅料盖满,这时把余下的箬叶往前遮盖上,拧住多余的箬叶封好口 子,扯来棕叶带子拦腰扎上,一个四角粽子就算包好了。我帮家人包粽子时总喜欢临时起意,搞些新创意,包些造型怪异的粽子,印象最深的是包双胞胎牛角型粽 子。也许是人的观念有先入为主的缺陷吧,我总认为家乡的粽子最正宗,其他地方不是用箬叶包的或五花大绑粽子的似乎都不是纯正。

煮粽子也是粽子制作关键的一环。粽子一般要煮三五小时以上,时间越长煮出的粽子越糯。我们小孩常被叫去烧火,为了早点吃到粽子,我会把火烧得很旺, 粽香飘绕满屋,馋得我不时掀开锅盖,看看是否有先下手为强可能。好不容易熬到点,用剪刀剪下几个放到水瓢里冷却,急尝鲜,煮到一定火候的粽子吃起来肥肥糯 糯的很过瘾。

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话题自然是粽子。一把把艾草,就行走在前往家家户户的路上,人们将艾草整齐的摆放在自家门头窗口,同楼为邻的话,绝不会忘记给邻居门口也放上一把,让大家都享受端阳的快乐……

小时每过端阳节,大人还给孩子们耳鼻孔上涂抹雄黄酒、再咪上一小口雄黄酒。说是只有端阳这一天,用雄黄酒涂抹过耳孔鼻孔后,就不会担心虫子之乃至许多害虫信意钻入,造成不必要的慌恐。

一股股青香味弥漫在节日的气氛,欢歌笑语俯拾皆是;只有用心去体味这节日气氛时,你才会感悟到传统于人们是多么的联系密切!割舍不断的情怀是对传统的依恋,是把根留住的信物。

就这样一代代相传,才使传统节日发扬光大,才把根世世代代—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Baymax(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