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美食--姑嫂饼

家乡区县: 浙江省桐乡市

姑嫂饼是浙江桐乡乌镇的汉族传统名吃,“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是赞美桐乡特产姑嫂饼的一首民谣。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它所用的配料跟酥糖相仿,有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其味比酥糖可口,且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
一百多年前,乌镇镇上有户姓方的人家,夫妻俩开一家糕点店,名叫“天顺糕饼店。”因为本钱少,开不起作坊,只好从大作坊里批发点普通糕点来卖,借以糊口度日。后来,两口子生下一男一女,增丁添口,这小本经营已难以养活一家人。夫妻俩就动脑筋,扩大营业,他们见大作坊里做的酥糖畅销,就想做酥糖卖;再一想,人家作坊大,本钱多,牌子老,自己要做好生意,总得变个花样啊!他们就仿照酥糖的配料,细料精制,用炒熟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熬的猪油、精心拌匀,蒸煮后用模板压制成一个个小酥饼。这种饼,虽然在原料上跟酥糖大致相仿,但由于制作考究,吃起来方便,一上市就深受顾客的喜爱。以后生意越做越闹,到儿子娶媳妇的时候,这家小小糕点已经扩大两间门面了。
天顺糕点店的店主心里明白,只有独家经营,才能生意兴隆。为此他订出严格的保密条规:自己亲手配料,自家人动手制作,工具不外借;制作方法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姑娘。
这样,制作方法是保住了,但家庭却不和睦了。姑娘想想不服气,我是亲生女,却不让学,爸爸太不公平!姑娘对阿嫂更加妒忌,因为怕爸爸,有话也不敢讲,只有把气朝阿嫂身上出。一次,姑娘等阿嫂走开以后,急忙到灶间抓了一把盐,在阿嫂制的那堆粉料里拌。她想,这一回阿嫂做出来的饼,味道带咸,看爸爸今后还教不教她做!谁知这次做出来的小酥饼卖出去以后,顾客都赞不绝口,说这次的小酥饼,既香又甜,甜中带咸,特别可口。这样一来,小酥饼不仅誉满乌镇,美名还传到了外乡。天顺糕饼店的生意更加兴隆了。
店主人为了招揽生意,就借题发挥,大加宣扬,说是他家姑娘阿嫂两个合作配料制成的,将饼的名称改成“姑嫂饼”。乌镇姑嫂饼就这样出了名。
后来,这家店越开越大,乌镇的四栅都开了分店,姑娘阿嫂相互之间也再不怄气了,同心协力制作姑嫂饼,使这种点心流传至今不衰。
文学巨匠茅盾晚年在跟亲属的谈话中,还能记起童年时吃过的故乡这一名点。山东胜利油田浙江籍工人王述春,从报上看到有关姑嫂饼的报道以后,立即写信给乌镇食品厂,邮购两盒姑嫂饼。一种地方特产,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不能不归功于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姑嫂饼,扁圆形,厚薄均匀,表面印模清晰,底面光洁,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口即酥溶。
姑嫂饼用料讲究,先用上白面粉用文火成嫩黄色,再将炒熟脱壳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后放上熬好的猪板油、少量精食盐,放,进适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面团用印模压制而成。这一系列过程,称之为“冷粉酥性操作工艺”。

http://www.wm23.cn/heneciaqjy    能力秀主页

heneciaqjy(2015-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