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灯,是我国北方冬季民间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历史较早,并且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冰灯历史
冰灯记载
用冰垒屋造型,中国古已有之。据记述秦汉陕西中部地区的城池、宫观等《三辅黄图》内容冰灯
的记载:“汉建章宫北积冰为楼。”就是说,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在长安城外修的建章宫北,曾用冰造过楼,因记载过于简单,冰楼的用途不得而知。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曹操曾于潼关指挥士兵在寒夜垒沙浇冻,一夜间立起冰城,那是为了抵御马超的进攻。公元10世纪的北宋名将六郎杨延昭曾在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遂城镇)和霸城(今河北省霸县)两次发动军冒严寒汲水浇城冻冰,用冰城抵御了契丹的攻击。
冰灯用途
将冰雕成艺术品的文字,见于五代王仁裕记述8世纪上半叶唐玄宫中琐 闻及风俗习惯的《开元天宝遗事》。该书记载,唐明皇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身为右相,权倾朝野,生活骄奢淫逸。他为了笼络人心,让匠人用坚冰雕镂出凤凰、瑞兽等美丽造型,系以彩带,放在精致的雕花盘中送与王公大臣,以美化环境,降低室温。每到夏天,他还让匠人用大冰琢成山,摆在宴会厅四周。他邀请来的赴宴者虽饮了许多酒也不感到热,甚至脸上还有寒色。因此有人竟带着丝绵衣服前来赴宴。这是当时我国最早的宴会冰雕。
描写冰灯的诗歌,见到最早的是生于1507年--1560年的唐顺之写的《元夕咏冰灯》:“正怜火树斗春妍,忽见清辉映夜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在今人喜爱的火树银花、争奇斗艳的元宵灯会上,忽然看见闪动清光的冰灯映照着沉沉的夜空。那冰灯如同跃出海面还带着水滴的鲨鱼,边缘模糊的光影像从月亮里发出的光,使在堂前翩然起舞的歌女似乎也产生些寒意。由此可以断言,有关冰灯的诗词和文字记载更有明显增加。
现代的有关人士认为,冰灯的起源与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古时候,居住于寒冷地区的农夫或渔民,在滴水成冰的夜晚喂马或捕鱼时,为了弥补照明用具的不足,偶尔用水桶盛水冻成冰罩,将油灯或蜡烛放入其间,以防被风吹灭。后来,有的穷苦人在新春佳节或上元之夜,不甘寂寞又买不起灯笼,也做点冰灯摆在门前凑趣。故此冰灯又称穷棒子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生活用的冰灯才变成了有一定艺术价值的观赏品,成了元宵灯展中的一个品种。
史书记载
清代《黑龙江外纪》里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
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其时,冰灯在南方一些地方也相继出现过。乾隆、嘉庆年间,四川诗人张问陶曾写过一首专门描写冰灯的诗,题名就叫《冰灯》,诗云:“黑夜有炎凉,冰灯吐焰长。照来消热念,凿处漏寒光。影湿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萤囊。”南京诗人金德荣在被谪戍新疆巴里坤时,在其古风长诗《巴里坤冰灯歌》中也咏叹道:“雪山高与天山接,上有万古不化雪。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搏为冰。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五里之内尽通明,半月能教天不夜。元夕月轮照碧空,大千人入水晶宫……"
哈尔滨冰灯编辑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冰灯驰名中外,饮誉华夏。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轰动全城,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至今许多老哈尔滨人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冰灯游园会。当时就有人即兴作词,来形容这“万人空巷,盛极一时”的今古奇观:“灯节,灯节,玉树冰灯明月。人山人海兴浓,园北园南烛红。红烛,红烛,普照万民同乐。”冰灯是黑土地的特产,是龙江人的骄傲。从盆制冰景到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冰灯游园会,哈尔滨冰灯艺术日趋成熟,它的影响和辐射早已使其驰名世界,风靡海内外。1985年,勤劳智慧的冰城人民进一步挖掘冰雪热能,开发冰雪资源,以蜚声中外的冰灯游园会为中心,推出了以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经贸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节,把让人畏惧的冰雪变成了宝贵的自然资源,给冰城之冬增添了盎然的春意。以后每年的1月5日(农历小寒这天),便成为哈尔滨人民特有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北方人改变了足不出户的“猫冬”习惯,开始参加各种冰雪活动,哈尔滨之冬不再寂寞,哈尔滨的冬天热了起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