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位于哈尔滨市南郊,距市区中心25公里。东与阿城区交界,南与双城区为邻,西与南岗区、红旗乡接壤,北连香坊区朝阳镇、黎明街道。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的遗址有23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是揭露侵华日军战争罪行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教材。
历史背景编辑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进行细菌武器研究的大本营,是发动细菌战争的基地。遗址占地面积610万平方米,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在这里建立了一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部队。
1933年东北沦陷时,日本侵略者首先在五常县背荫河建立以军医石井四郎为首的“细菌研究所”,称关东防疫给水部, 对外称“石井部队”或“加茂部队”。日军在原本不大的研究所,逐渐扩大到3000人左右的秘密细菌部队。
1937年,研究所迁至哈尔滨平房区,改称东乡部队。后来又在海林、林口、孙吴、海拉尔等建立了分支队。
1941年改称为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对外称满洲第七三一部队。
截至1942年,侵华日军731部队共研制生产了至少10种用于携带细菌病原体的炸弹,合计2000余枚。
1945年日本战败后,731部队溃逃前自行炸毁了全部建筑,销毁了所有罪证。
3文物遗存编辑
截至2013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的遗址有23处。陈列厅使用面积418平方米,陈列照片160余幅,陈列罪证实物70余件和大量见证人证言。陈列馆国家珍贵文物达207件,其中一级文物48件。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是揭露侵华日军战争罪行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教材。
1996年,“731遗址”被列为国防教育基地;1997年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
截至2013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有历史遗存23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自1985年对外开放以来,逐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
遗址建设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划分为6个遗存分区。范围包括位于哈市平房区的平房营区旧址、城子沟野外实验场遗址以及位于南岗区的细菌弹壳制造厂遗址、吉林街联络处旧址、教化街营外宿舍旧址、日本领事馆旧址。规划范围面积合计约168.0公顷。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始建于1982年。
1985年8月15日在原731部队本部大楼的东侧正式对外开放。
自1982年以来,哈尔滨市开始加强对“731遗址”的保护和利用。1999年到2001年,省及哈尔滨市各投入1100万元进行遗址保护开发,社会各界捐款700万元,实施了一期保护工程,开放面积达到10.4万平方米
2000年5月,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保护性开发开始。
截至2005年,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开发工程已投入2842万元,拆除遗址附近民房100多户,挖掘四方楼部分遗址和特设监狱遗址。已建成的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总面积1500平方米,15个展厅,陈列照片470余幅,陈列罪证实物70余件和大量见证人证言。2005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黑龙江省成立了黑龙江省731部队遗址保护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731遗址”保护工作。
2009年,731陈列馆收回了本部大楼西侧遗址的所有权,拟举办侵华日军毒气战展览;编制完成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保护规划》,报请国家文物局论证审批。同时编制完成了《侵华日军细菌战资料集》、《731部队罪证遗址文物文献集》。
2014年11月1日。旨在保护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的《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2014年11月,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修缮同时,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还推出了“七三一特别展览”,该展览是将展馆内原有的珍贵资料与实物重新整合,分3个展室集中布展,展品包括人体实验场景、冻伤实验场景、安达野外实验场景,细菌战中国地区分布图、实物和模型等。
侵华日军731部队旧址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