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地方叫青州

家乡区县: 潍坊市青州市

  青州得名甚早,禹贡中就有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是山东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之一。后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  

    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 隋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初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 宋为京东东路路治。金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时期,为青州府治。 民国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昌潍地区(今潍坊市)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

     青州于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辖12处乡镇、办事处,总人口90万,有汉、回、满等35个民族。青州位于山东省中部,胶济铁路中段,东临昌乐县、南接临朐县、西连淄博市、北与广饶县、寿光市毗邻。胶济铁路横贯境内,益羊铁路、青临铁路在此交汇,济青高速公路、东青高速公路和胶王、荣兰、羊临、博临等国省道与市、乡公路纵横交错,是山东半岛腹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其名起自《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按古代五行学说,青州地处海(东海)岱(泰山)之间,位于华夏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称青州,有“东方第一州”之美誉。青州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以前的“东夷文明”时期,是东夷文化的中心。自汉武帝在青州设刺史部始,历代均为州、府、路等治地。独特的政治地位和7000多年的文明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造像运动,在青州留下了大量佛教艺术珍品。其中,驼山、云门山石窟的佛象雕刻艺术极为专家推崇,分别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在龙兴寺遗址出土的200余尊佛造像,在世界引起轰动,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大发现之一。宋、元、明、清时期,青州以它繁荣兴旺的文化艺苑名留后世,先后诞生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艺术家、诗人和政治家,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李清照等文坛巨匠或在青州为官,或在青州居住,为青州辉煌的历史增添了光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青州的风景名胜璀璨夺目。云门仙境、驼岭千寻、玲珑奇秀、仰天秋月、范公遗风、偶园一隅等景观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往返留连。
    青州市境内西南部为山峦起伏的低山、丘陵,东北部为山前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全市耕地面积6.27万公顷,土壤类型较多,适合农业生产;气候条件优越,光热资源丰富,常年平均气温12.7℃;年均降水700mm;农作物品种共150多个,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瓜果、花卉、黄烟等;矿产资源规模较大,主要有石灰石、铁矿石、河砂、红粘土等;“青州烟叶”、“青州山楂”、“青州蜜桃”、“弥河银瓜”、“青州柿干”、“青州红丝石砚”、“青州府花边大套”等名优特产荟萃,大部分已形成规模经营,出口创汇能力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青州市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很大成就。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2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6.8亿元。农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0年农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瓜菜、果品、花卉、畜牧四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龙头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初步建立高产、高效、创税、创汇农业框架。工业,以优化调整结构为重点,坚持改革、改造、改组和管理同步推进,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8家,初步建立起了机械、化工、轻工、建材、纺织、医药等支柱产业,大工业体系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连锁、配送、超市等新型业态和服务方式迅速发展,金融、旅游、信息、房地产、证券交易等第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建设日臻完善,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226处,年交易额62.6亿元,其中有全国最大的农机市场、山东省最大的摩托车批发市场、江北第一花卉市场等一批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大型市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市个体私营业户发展到3.71万户,从业人员9.5万人,民营企业上交税金占到税收总额的34.6%。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三资企业达到244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02亿美元,出口商品发展到18大类200多个品种,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9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全省双拥模范城”、“山东省村镇建设先进县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我是木子萍(2015-06-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