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我故乡四

家乡区县: 江西省瑞昌市

我的故乡,江西九江瑞昌。

《汉歌》起源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江西省古汉族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数千年来流传于九江县港口镇望夫山一带。 江西文明 江西 江西古文明曾经呈现出灿烂的光辉。樟树吴城商文化遗址和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现最为重要,证明商文化到达了江西。但从新干大墓中出土的铜器看,大量的青铜器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纯粹的商王朝的铜礼器只占少数。江西的青铜手工业制造,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系统。瑞昌铜岭商代铜矿遗址的发掘,发现了竖井巷道,各种采矿工具,包括选矿用的木溜槽俱已齐备,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矿业遗迹。江西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江西考古明代藩王墓的发掘。已发掘的有南昌的宁献王朱权、宁康王朱觐钧和冯妃、宁靖王吴妃墓,鄱阳的淮靖王朱瞻墓,南城的益端王朱槟、益定王朱厚烨和万妃、彭妃、益宣王朱翊和李妃、孙妃墓、益定王朱由木和黄妃、王妃墓。明代藩王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实权,但他们在财物上却贪婪无厌,墓室豪华,随葬品颇多金银宝器,是研究明代服饰和工艺品的主要资料。 民族宗教 民族:全省共3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回族、畲族、壮族、满族、苗族、瑶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回族和畲族;还有白族、彝族、黎族、高山族、藏族、水族、傣族、毛难族、纳西族、锡伯族、土族、哈尼族、羌族、仫佬族、维吾尔族、傈僳族、达斡尔族、仡佬族、裕固族、京族、独龙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俄罗斯族和基诺族等。 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江西语言 江西省主要有赣语和客家语两种。 赣语:古称傒语。属汉藏语系汉语,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之一。 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 60 多个县市。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也有人认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万载、分宜、新余、 清江、丰城、 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黄、乐安、南丰、广昌,新干、峡江、永丰、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 万安;上饶、 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鄱阳、余干、 万年、鹰潭、 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江西语言分布图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 客家话:是客家人通用的语言,在赣州基本上是客家人,使用的人数超过800多万,在江西的其它地方如吉安抚州等市也有许多使用客家话的。国内如广东、福建、四川、台湾、广西、海南等地都有使用客家话的。国外大多数有华人的地方也有使用客家话的。客家话也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9 经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前,江西为农业省,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2.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仅为2.16亿元;财政收入仅为0.8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仅有7元。5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较快,到了1998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2464.5亿元,财政收入145.66亿元,人均财政收入348元。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入全国前10位。并由部分调入转变为全部净调出,50年累计净调出商品粮1200多亿斤。工业总产值达1729.62亿元,比1949年增长800倍。同时,江西国防工业积极实行“军转民”战略,民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90%以上。 2013年,江西完成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38.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63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7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03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53.5:35.1。人均生产总值31771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237.1亿元。财政总收入2357.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65.1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年末从业人员2588.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年末农民外出从业人员789.5万人[2]。 江西境内的鄱阳湖平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西是建国以来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省份之一,华东地区木材和毛竹生产基地,中国淡水渔业重点省份之一,中国铜、钨等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全省绿色食品数量达916个,居全国前列;有机食品数量415个,居全国第一位。同时建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3家,其中国家级14家。江西基本形成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光电、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特种车船、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特色化工、绿色食品、度假旅游、新型服务等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一产业 历史发展 西汉时,鄱阳湖平原和赣江、抚河沿岸谷地农垦逐步兴起,南昌、九江开始成为江西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西晋末年,北方迁入鄱阳湖周围地区的人口渐增,带来了北方的先进耕作技术。至南朝时,江西已有大量粮食东运。安史之乱以后,省境不仅北部平原及南北通道沿线地区农业兴盛,而且东北、西北及中部丘陵区也广泛开发,粮食、茶、麻等作物有很大发展。南宋及元初,省境陆续兴修了多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在农业较发达地区,农作物生产开始萌发专门化过程,北部地区小麦种植普遍,茶叶产地日增,婺源茶叶誉为绝品;朱橘、柑橘、金橘运销京师;明、清时期,省境民屯普遍,水利工程又有更大发。明初垦荒面积曾达43万余公顷;清末,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江西已有所发展的茶叶、粮食、烟叶、苎麻、蓝靛等的生产备受排挤减产。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西粮食产量较抗战前最高年产量减少60%,森林面积缩减30%,70%的油茶林面积及85%的茶园面积陷于荒芜。 2013年,江西粮食总产量2116.1万吨,实现“十连丰”。粮食种植面积3690.9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743.1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84.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63.7千公顷。肉类总产量344.5万吨,年末生猪存栏1967.6万头,生猪出栏3230.3万头。牛奶产量12.7万吨,禽蛋产量56.9万吨,水产品产量242.6万吨。77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46.1亿元,实现利润115.8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175家,实现销售收入2907.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6861个,合作社成员46.3万户。有效灌溉总面积2028千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41.6万吨。

是周瑞新呀!(2015-06-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