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去感受它的经济魅力吧。
星子县地域在夏、商、周时,隶属扬州。 春秋周景王九年(前536),星子逐渐为楚国所有。周敬王十年(前510),吴王阖闾攻打楚国,地归豫章郡,属吴国(今吴障岭,即吴国屏障之义)。 战国周元王四年(前472),越王勾践灭吴国,故又归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威王熊商征讨越国,杀越王无疆。次年,收回原被吴国占去的全部土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地属九江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设淮南国豫章郡柴桑县,星子在其境。 三国魏黄初三年(222),东吴孙权设武昌郡,柴桑属之。 晋永兴元年(304),划武昌郡柴桑县、庐州郡浔阳县,设浔阳郡。 南朝仍循旧制浔阳郡。 隋文帝平陈,废浔阳郡设江州,废汝南、柴桑二县,设浔阳县。 开皇十八年(598),更名彭蠡县。大业三年(607),废江州,改为九江郡,彭蠡更名湓城。唐武德四年(621),复设江州,立浔阳县;八年(625),湓城并入浔阳。 五代吴杨溥大和年间(929~935),于庐山之南立星子镇,派兵驻守。因境内有石(即落星墩)浮于水面如星,故得其名。南康保大年间,浔阳改名德化,星子镇归属德化县。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升星子镇为星子县,属江州。(三年,司农寺丞孔宜任星子镇税官,上奏:“星子当江湖之会,商贾所集,请建为军。”同年,太宗下诏,升星子镇为县,令孔宜知星子县事。)太平兴国七年(982),设南康军,将洪州的建昌(明析安义县)、江州的都昌、星子,统一管辖,以星子县为军治,张南为第一任知军;隶属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江南路分东、西两路,南康军属江南东路。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南康军改名南康路,设总管府,隶属江淮行省。不久改归江西行中书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西征,进入江西,将南康路改为西宁府。 明洪武九年(1376),改名南康府,隶属江西布政司。 清雍正九年(1731),南康府属广饶南九道。自宋至清,星子均属南康。南康军、路、府治均设在星子县。 民国元年(1912)冬,废除南康府,保留星子县,隶属江西省。民国3年(1914),全省划为四道,星子隶属浔阳道。民国15年(1926)废道,星子直接隶属江西省。民国21年(1932),江西划为十三个行政区,星子属第三行政区(区驻瑞昌)。民国24年(1935),划归第五行政区(区驻浮梁)。民国28年(1939),全省减至11个行政区,星子划归第九行政区(专署驻岷山);县府一度驻波阳、都昌等地。民国31年(1942),仍属第九行政区(专署驻武宁)。 194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29师进驻县城,星子县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星子县属九江专区(后改称九江地区)。1983年7月九江地、市合并,星子县属九江市。 区划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星子县废保甲,建立5个区,50个乡(镇)。 1953年,改划为6个区61个乡1个镇。 1956年,原6个区61个乡(镇)又合并为3个区17个乡和南康镇。 1958年,撤区并乡,为9乡1镇1场。其后五里乡、隘口乡、蓼花乡、横塘乡、苏家垱乡均转为人民公社。温泉、花桥乡合并为温泉公社。观音桥、觉悟乡合并为观音桥人民公社。蛟塘、蛟东乡合并为蛟塘人民公社。蓼南、新池乡合并为蓼南人民公社。至此全县共设9个公社1镇1场 1985年全县有13乡1镇1场。即:白鹿、温泉、隘口、横塘、泽泉、苏家垱、沙湖山、蛟塘、华林、蓼南、蓼花、新池、蚌湖等13乡;南康镇和东牯山林场。 1991年6月,为完善寺下湖管理体制,解决其渔政管理秩序混乱,提高经济效益,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寺下湖及沿湖部分村组划归蚌湖乡管辖,即将寺下湖及沿湖的原蛟塘乡管辖的沿寺下湖区的桥浦村全部及龙溪村、芙蓉村部分村组,原苏家垱乡管辖沿寺下湖的香山村、开福寺村、土牛村的部分村组划归蚌湖乡人民政府管辖。同时,将原蚌湖乡的大塘村、蓼池村划归南康镇管辖。蚌湖乡政府迁到寺下湖土牛嘴,同寺下湖国营水产场合署,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寺下湖水域及其所有养殖面积和圩堤外土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全部归蚌湖乡人民政府所有,统一经营管理。 1991年8月,浆潭联圩成立青山垦殖场,属正科级机构。 1995年3月,白鹿、隘口、蛟塘、蓼花撤乡建镇。全县共有9乡、5镇、2场。即:温泉、横塘、泽泉、苏家垱、蚌湖、华林、蓼南、新池、沙湖山等9个乡;南康、白鹿、隘口、蛟塘、蓼花等5个镇;东牯山林场、青山垦殖场等2个场。 1999年5月,华林、温泉、横塘撤乡建镇。全县共有6乡、8镇、2场。即:泽泉、苏家垱、蚌湖、蓼南、新池、沙湖山等6个乡;南康、白鹿、温泉、隘口、华林、蛟塘、横塘、蓼花等8个镇;东牯山林场、青山垦殖场等2个场。 2001年11月,再次调整乡镇区划。温泉、隘口两镇合并为温泉镇,镇政府驻地为原隘口镇政府所在地;蚌湖乡、青山垦殖场、苏家垱乡合并为苏家垱乡,乡政府驻地为原苏家垱乡政府所在地;新池乡、蓼南乡合并为蓼南乡,乡政府驻地为原蓼南乡政府所在地;改沙湖山乡为沙湖山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区管理处。全县共有3乡、7镇、1场、1处。 至2005年,全县建置仍为7镇、3乡、1场、1处。即,南康镇、温泉镇、蛟塘镇、白鹿镇、蓼花镇、华林镇、横塘镇、泽泉乡、蓼南乡、苏家垱乡、东牯山林场、沙湖山管理处。 5 行政区划 辖7镇、4乡、1个国营林场、1个湿地管理处:南康镇、白鹿镇、温泉镇、蓼花镇、华林镇、蛟塘镇、横塘镇、蓼南乡、苏家垱乡、泽泉乡。 南康镇 辖北门巷、黄泥岭、庐阳、迎春桥、冰玉涧、坡头、城区、城郊8个居委会,大塘、蓼池2个行政村 白鹿镇 辖五里、玉京、交通、梅溪、万衫、大岭、四联、河东、秀峰、波湖10个行政村 温泉镇 辖温泉、新塘坂、东山、板桥山、钱湖、隘口、庐山垅、西洲、通书院8个行政村 蓼花镇 辖蓼花、三角垅、幸福、翻身、仕林、胜利6个行政村 华林镇 辖华林、桥北、共同、虎口冲、繁荣、花桥、桃林、吉山8个行政村 蛟塘镇 辖芦花塘1个居委会,蛟塘、深耕、新亭、铁门、芙蓉、搓垅、西庙、龙溪8个行政村 横塘镇 辖和平、西平、故里垅、红星、联盟5个行政村 蓼南乡 辖和公塘、南阳坂、长西岭、黄鸠垄、桥南、新池、新华、横岭、渚溪9个行政村 苏家垱乡 辖水口、香山、土牛、青山、大桥、金垅、开福寺、乐平、桥浦、竹林10行政村 泽泉乡 辖泽泉、关帝庙、花园、观音桥、长塘、涂山6个行政村 沙湖山管理处 辖:马颈管理站、长湖管理站。 东牯山林场 辖:茶园分场、支山分场、栖贤分场、七贤分场、长家岭分场、东牯岭分场。 6 经济社会 综合 201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3.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6539元,折合2625美元(按6.3:1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1998万元,同比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209552万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工业增加值185050万元,同比增长26.7%;第三产业增加值175188万元,同比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9:48:40.1.财政、金融实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50188万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673万元,同比增长33%。201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417486万元,同比增长26.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2212万元,同比增长23.33%;各项贷款227893万元,同比增长36.68%,其中中长期贷款124254万元,同比增长35.44%。 农业 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 9991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4.7 %,其中农业产值37707万元,同比增长1.8%;林业产值3128万元,同比增长2.5% ;牧业产值22784万元,同比增长4.3%;渔业产值35294万元,同比增长8.6%。农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5850 亩,比上年净增3232亩,同比增长1.6%,粮食总产量 70536吨,比去年减少6352 吨;油料播种面积 81389亩,比去年减少816亩,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71740 亩,比去年减少1546亩,油菜籽产量8489吨,比上年减少548吨 ;棉花播种面积 29560亩,比上年净增1472亩, 产量3663吨,同比增长4.5%。 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新启动31个村点,共筹集投入建设资金1562.5万元,“三改”率达到100%,发挥了资金最大效益。 工业和建筑业 一年来,全县上下紧盯“五年决战工业200亿”的发展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工业园区为平台、产业集聚为方向,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污染少的工业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工业经济总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3136万元,同比增长22.1% ,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19615 万元,同比增长 82.3 %,实现利税 80000万元,同比增长 107.6 %。 园区经济的支撑作用愈加突出。2011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155616万元,同比40.25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9471 万元,同比增长60.84 %,利税总额59404万元,同比增长69.49%。 2011年,全县资质内建筑业4家,实现总产值60105 万元,同比增长6%,年末从业人员2541人。 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9480万元,同比增长42.1%,其中工业投资242491万元,占全部投资总额65.6 %,工业投资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加强了工业实力和竞争力。保障性住房投资完成预期目标。 商贸、旅游和对外经济 2011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有了提高,加上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大型超市、星级饭店的繁荣,全县消费品市场的规模和品质得到大的提升,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亿元,同比增长18.2%。 我县坚持“旅游强县”思路不动摇,以温泉旅游为龙头、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为契机,融入大九江、对接大庐山,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业取得大丰收。2011年共接待旅游人数773.9万人次,同比增长45.4%,旅游综合收入24.89亿元,同比增长40.1%。星级酒店21家(含星级农家乐),客房1850间。 2011年,我县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招商环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076万美元, 同比增长8.8%,出口总额12219万美元, 同比增长15.2%。[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