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采茶戏

家乡区县: 江西省瑞昌市

采茶戏是我们家乡最受欢迎的戏种之一。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汉族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2 发展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3 主要类别 闽西、闽北采茶戏 采茶戏,是流行于闽西龙岩、宁化、清流、长汀、连城和闽北光泽、政和、将乐一带的戏曲剧种。据老艺人传说,采茶戏源于江西赣南的九龙山。明末清初,九龙山流行茶歌、灯舞和花鼓,茶农们每逢迎神赛会或欢庆丰收,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以后,在茶歌、灯舞和花鼓的基础上,吸收东河腔和徽剧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一种小戏。初期戏曲内容多表现民间生活,一般只有三五个角色。清末以后采茶戏发展迅速,戏班遍布各地。 龙岩、宁化、清流、长汀一带,地处闽西山区,界邻赣南,人民生活习俗及语言比较接近,所以采茶戏很快就流传进来,糅合当地民间小戏,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据载,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年),宁化山区每逢冬春农闲,城乡群众必装饰各种灯采,演唱茶歌小调,号称“五饰戏”、“踩擦戏”;这时,赣南一带的采茶戏也多来演出,以致出现“酣歌浃月,合邑如狂”的现象。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李世熊纂《宁化县志》卷一记载:“迎神之会有五饰灯戏,煎沸昼夜。”到清末民国初,采茶戏不仅在宁化盛行,而且流传到清流、长汀、连城等地。到20世纪30年代,采茶戏的班社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当时,闽、赣采茶戏班,经常交流演出,有江西师傅来闽西教戏,宁化一带艺人也有不少到赣南搭班演出。老艺人温子标是宁化县滑石温坊人,曾在赣南采茶戏班当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回家教戏。 1952年,宁化县城关中山乡首先组织业余采茶戏剧团。1956年,又创办温坊采茶剧园。1957年12月,福建省文化局编印《福建戏曲传统剧目清单》,列有采茶戏剧目44个,其中有《落马桥》、《割肉计》、《湖都江》、《车公传》等。1987年,全县共有业余采茶戏剧团13个。 据清康熙《龙岩县志》记载,龙岩采茶戏当地又称“茶灯戏”,由茶婆2人,武小生和小丑各1人,茶姑8人组成。女角由男人扮演,以歌舞演唱小戏为主,因其在乡村演出时,摆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字样队形,故被视为吉祥戏,流传到永定、漳平、长汀等地。闽北光泽县的采茶戏,又称“茶灯戏”,源于北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县内广为流传,以采茶调为主,茶姑为主角,手提采茶篮,头戴花包巾,腰系围裙,表演采茶动作。为了便于晚上演出,经艺人加工,改制点灯茶篮。 永定县的采茶戏,据清道光十年(1830年)《永定县志》卷十六“风俗志”记载,系由广东省嘉应、大浦等邻县传入。“男扮女妆,三五成群,唱土腔和胡弦,流于乡村街市,就地明灯,彻夜奏技。”因被视为“淫亵”而常遭驱逐,戏班只好“远避”。 政和县的采茶戏,清中叶从江西传入,主要流行于东平、苏地等乡。每年正月是其主要活动时期,曲调不多,属于高腔系统,演唱用“土官话”。1979年,苏地茶灯戏《衲鞋底》等3个剧目,参加建阳地区首届“武夷之春”会演,受到好评。 将乐县的采茶戏,又称“花灯戏”、“跳花灯”。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长汀县花灯戏艺人传入,一时风靡各地。初期为一旦、一丑对歌对舞,后不断发展,多时演员有七八个。1982年,曾排演《杨八姐游春》参加三明地区文艺会演,获演出奖。 采茶戏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剧种,剧目多反映民众生活,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情味。内容以反映男女爱情、悲欢离合、伦理道德和善恶报应的故事为多,语言生动朴实,用宁化方言演唱,唱词通俗易懂,传统剧目有100多种,本戏有《赵玉林》、《青龙山》、《三家福》、《割肉记》、《卖花记》、《九龙杯》、《车公传》、《才郎搭店》、《胡家传》等;小戏有《十买十带》、《双福船》、《补缸》、《王氏劝夫》、《看相》、《卖杂货》、《化斋》、《牡丹对药》等。 采茶戏的表演保持茶歌、灯舞和花鼓载歌载舞的特点,清新明快,活泼优美。采茶戏的角色开始时较简单,多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的对子戏表演,以后逐渐增加,除小生、小旦、小丑外,还有老生、老旦、花旦、彩旦、大花等,号称“八角头”。每个角色都有一定的表演动作和基本功。旦角的基本步法是碎步,但有快慢粗细之分;小生、小丑的步法有高步和矮步,基本功除了矮步、扇子、手帕外,还有耍花伞、耍板凳、耍棍子、耍花鼓等功夫。表演动作虚拟夸张,形象风趣,往往利用花帕、彩伞作道具,通过男女角色的对舞说唱,表现出优美的身段和动作。 采茶戏的音乐以茶歌、小调为主,男女同曲异腔,演唱用当地“土官话”。曲调有几十种,每个剧目用一二个曲调,往往以戏名为曲调名。如[才郎搭店]、[才郎别店]、[牡丹对药]、[十买十带]、[王氏劝夫]等。由于节奏的快慢而分成许多不同板式,如[紧板]、[缓板]、[导板]、[散板]、[诉板]、[哭板]、[平板]等。为了表达人物感情的需要,往往根据原来板式进行改编,创作成新的曲调,或是把好几个曲调连起来,以表现人物感情的复杂变化。采茶戏的乐器一般较简单,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1]

是周瑞新呀!(2015-06-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