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

家乡区县: 江西省瑞昌市

明后两天就是高考的日子了。

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 高考相关图片 高考制度,1952年实行,1965年废除,1977年末恢复。是对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总结,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以此次成绩为依据,国家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分配进与其自身学习能力的学府。一些学习意志强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优秀高等学府,是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之一,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分为普通高考、高职单招、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资格的途径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重要考试之一。 高考并非中国公民获取文凭学历的惟一途径,还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学历教育等途径,所取得学历是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学历。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教育部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命题,6月7日、6月8日、6月9日考试。 2 历史沿革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 2共5门,上海则实行3 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高考当日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这一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3年底,教育部官方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在高考改革中,将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2014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把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定位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袁贵仁指出,同年教育部将出台招考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开展改革试点;改进考试内容,完善国家考试题库等。 考试次数 在很多省市,高考每年仅举行一次(少数省级行政单位每年举行两次高考,多增加的一次称为春季高考)。 彪悍高考标语(9) 3 考试时间 旧时高考时间为7月7日、7月8日、7月9日,从2003年起,高考时间改为每年的6月7日、6月8日、6月9日。部分省级行政单位高考安排为:6月7日09:00:00—11:30:00考语文,15:00:00—17:00:00考数学。6月8日09:00:00—11:30:00考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00—17:00:00考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部分省级行政单位英语/日语/俄语有听力考试)。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 2共5门,上海则实行3 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高考当日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自主招生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这一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3年底,教育部官方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在高考改革中,将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2014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把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定位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袁贵仁指出,同年教育部将出台招考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开展改革试点;改进考试内容,完善国家考试题库等。 考试次数 在很多省市,高考每年仅举行一次(少数省级行政单位每年举行两次高考,多增加的一次称为春季高考)。 彪悍高考标语(9) 3 考试时间 旧时高考时间为7月7日、7月8日、7月9日,从2003年起,高考时间改为每年的6月7日、6月8日、6月9日。部分省级行政单位高考安排为:6月7日09:00:00—11:30:00考语文,15:00:00—17:00:00考数学。6月8日09:00:00—11:30:00考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00—17:00:00考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部分省级行政单位英语/日语/俄语有听力考试)。

虽然自己的高考时光过去两年,但无论何时想起来都还觉得心有余悸,像是一场兵荒马乱的逃离更是一次竭尽全力的搏击。

是周瑞新呀!(2015-06-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