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冈:人文长盛之地

家乡区县: 江门市开平市

从宋到清五个朝代九百五十多年间,我们开平这块地方出过不少人才,单是走科举之路考取功名的,文、武合计,举人有二百八十五名,进士二十九名。其中,有四十名举人、四名进士,系沙冈籍。沙冈人文之盛,是开平之冠。

沙冈张氏初祖张昌,于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从新会韩屋迁来梁金山下安家。那时“数十里皆森林丰草,虎啸猿啼彻夜惊扰,始至旧族有徐、陈、黎、莫、雷五姓,然皆不满三四十口之数”。张昌“乃纵火焚林,驱其猛兽毒蛇,既得平土,然后出资募民使垦。其中民多从之咸奠厥居,七八年间遂成都市”。这里所说的七八年间,他们已从梁金山下徙出半里,择沃土定居,这块沃土便是沙冈,所立之村,名“永乐里”,后人改称“古州北村”(如今这个聚落已有千多年历史了)。他们开辟田亩种稻数顷,又放牧牛羊。他们把农牧产品运到冈州、广州销售,买回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耕牧所得,按人口分红,有余则储存,待乡里有喜、病、丧等事,或遇天灾,就开仓赈济。张昌在发展生产使生活有保障的同时,把子弟的教育问题放在心中。白天他督促耕作、放牧,晚上“举灯聚诸少年教书、算”。

张昌在沙冈如此经营,“一时避难而来者皆得大夫(张昌从祖荫得朝请大夫之号——市志办注)以济,户口骤增至二千余家”。(以上引文,均出自张启琛:《开平乡土志》)至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张昌卒。他在沙冈开发、经营的时间恰恰四十年,这段时间,开平地面归属义宁县,县城在今古州村西螺山下,古州市头是县城集卖的地方。由此看来,那时沙冈是义宁县的政治、经济中心。义宁县于张昌卒后改称信安,到南宋建炎初年(公元1127~1128)县城毁弃。1982年县文物普查队考察古城遗址时,城址已改为村庄和田地,然而年长者都知道古州墟有个古城基,古城墙的红砖也还可以找到。明代初叶,土皮头市、寺前墟、风柜等墟相继建成。这是经济发展的表征。到清初,沙冈既盛稻谷,又盛产蒜头,金山墟及其深水码头建成,成为对外贸易的门户,金山火蒜远销南亚和美洲,沙冈这块地方的经济更加繁荣。

张昌从韩(愈)文章中吸取养料,说能与人同享幸福是读韩文所得,他以忠孝为生生之本。他留给了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元代至正辛巳(公元1341年),张广俊中了举人,成为沙冈人走科举之路的先行者。张广俊官至工部主事。他通知世务,文章写得漂亮,在襄办河工时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母老告归之后,寄情山水。其家境富裕,毫不吝啬周济贫困。“人颇德之,其中苗裔多通显者”(张启琛:《开平乡土志》)

明太祖朱元璋坐稳了龙廷之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诏开科举,涌驿村(后改冲翼)的梁临中举人,次年,又高中了进士。这不仅是明代沙冈第一位进士,也是明代新会(包括现今的江门五邑和顺德)进士之始。但据吴匏庵文集称,梁临死于“胡惟庸之狱”。清代进士许其隽说:“以此知天道之难,常人事之莫保,君子不禁慨然于身世荣悴盛衰兴替之感也。然数百年后,遗韵流风犹能动乡里后贤起继绝存亡之念……”(许其隽撰:《梁仪部仲敬先生祠碑记》)

梁临少年时求学于古冈书院,师从罗蒙正。名师出高徒。

就在梁临出身寒微却登高科而跻身朝列之时,名流黎贞在梁金山讲学。学子远近毕至,沙冈自是“近厨得食”,张秋迳、李泰、李成秀、李存德、李存道等均出其门,张守忠(樵隐)更是常与黎贞往来唱和。

明代中叶,正统元年(公元1444年),张秋迳的儿子张绅考中举人。张绅有个胞弟叫张纪,父亲逝世时才三岁。张纪刚成童,张绅就教他读父亲的遗书和文稿,教他博读经史。几年后张纪精通经史,千字文章一挥而就。他念及兄长未中进士,文才未得尽展,功业未能更大,于是与侄子张瑛同往京师求学。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张纪中举人,天顺一年(公元1457年)和四年(公元1460年)张纪两中明通进士,朝野轰动。名士都与他结交往来,他被推举为士林祭酒(位尊者)。时隔两年,天顺六年张绅的儿子张瑛中举(第七名),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张瑛高中进士,分派到江西万安县任知县。这一段时间,张绅兄弟父子一举人俩进士,在沙冈人文史上,何等辉煌。张绅是位耿介之士,他在湖广沅江县知县任上不肯同流合污,弃官而归。他回到家乡,闭门读书。然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不胫而走,乡亲敬佩他的“风骨”,请他出来讲学。《新会县志》之称:“(张绅)尝讲学梁金山下,负笈从游者数千,有司建书院居之。邑西人文之盛,实由兹始。”张绅曾率弟子到江门拜见陈献章(白沙),跟他讨论“主静主敬分合之旨”,开学术交流之风。张绅一门的辉煌,他本人还乡后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遗余力,在沙冈人文发展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惜其讲学之书院,“久圮,遗址已不可考”(《开平县志》)。附带说说,张纪温雅豪爽,端方正直,才华横溢,皇帝特授他南京监察御史之职,他还未到任,遽然而逝,年仅四十四岁。张瑛自京师扶其棺归来,葬于梁金山。

张绅兄弟父子之后,张钦、张璧光、张世俊、张鸿、张钜璘相继中举。

张钦初名学谦,出于陈献章之门,为人温和恭谨多思,当时学子多醉心高妙,唯独他孜孜于朴学,陈献章很喜欢他,说:“张君钦钦,他日能以经行式后进者,必张君也。”听老师这样说,他就改名张钦。中举后,他任南昌府教授。南昌是江西大府,人才荟萃,文章经术各有渊源。他开始讲课就能使学子倾倒,后来每一讲义出,学子们就争相传抄。他被誉为一流学官。任期届满调至云南宁远任知县,他在使百姓安居乐业和保举人才方面成绩卓著,升任直隶州知州。

张璧光也是陈献章的弟子,他一生行迹,有三点为人津津乐道。一是孝敬母亲非常突出,他每餐都亲手把饭菜捧到母亲面前,年年月月,从不懈怠,直至母亲九十二岁寿终;二是当初在浙江慈溪任知县,得知该县有多将女婴溺斃的陋俗,他立保甲,令行严禁,使得活下来的女婴甚多;三是到广西怀集任知县时,勤政爱民,城池、桥梁等次第修理,尽量节省修理费用,使百姓没有重负之感,受到百姓拥戴。他活到八十一岁,正应了孔子所说:“仁者寿”。

张鸿曾受聘为福建乡试房官,他慧眼独具,所荐者皆成知名人士,因此由茂名司教升浙江湖州府通判。后因父母之丧归家,朝廷多次徵召,他也不再出去。只潜心著述,有四书讲义及诗集行世。

张钜璘中举时已是明末。他有胆有识,在立县这件历史意义重大的事情中起了很大作用。《开平乡土志》编撰者张启琛说他是 “始终斯举得力之人”,又说“顺治六年春二月丁已始置开平县。从举人张钜璘、诸生张朝鼎之请也”。开平县王志、余志称:“(张钜璘)尝以仓步僻处深山,鞭长不及,以致盗贼蜂起,思弭盗非立县不可,顺治初同生员张朝鼎等赴上宪,力为陈请,书凡十余上,卒赖以成。”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张钜璘受命为云南蒙自县令。那是边远之地,藩党姿意殃民,张钜璘执法惩治,不少被惩治的竟因此向抚台提出要罢免他,适逢逆藩作乱,百姓赶忙引导张钜璘避入高山深谷中,供给他生活必需之物,足足七年没有懈怠过,到变乱平息,张钜璘才得出山,沿途数百里都有百姓欢迎他。这是因为他在县令任上,“修学宫、正士习,革陋规、清讼狱,减差徭,士民德之”。

明末(公元1645年),唐王朱聿键立于广州(称隆武元年),举乡试,张国绅是广东中式的九十六人中的一位。那时已是清顺治二年,唐王的这次乡试,很快就被清朝廷废除。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广东开科,张国绅考得第三名,成为清代开平首位举人。他“读书好古,尤精春秋”(见开平县王志)。但他两上礼部会试均遭挫折,受命任连州学正。接着,张士相、张泰开、张明、张荷生、张绶琮、张次叔、张成章、张天存、张元羲、张郁、张毓林、张夑坤、张荣燊、张廼瑞、张鼎勳、张启琛、张启煌等相继中举。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十二月,县令薛璧聘请沙塘举人甄芑和沙冈张国祚开局修志,通称薛志。受聘为分纂之一的张光岳,也是沙冈人。张国祚曾聚乡勇筑村堡捍卫乡里,猖獗之贼不得不远避。国祚是拔贡,任用上等同于举人,他在山东阳谷县丞署阳谷县事期间,得到“民颂其德”。张光岳是庠生,他写的崧台赋曾倾动一时。

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知县王文骧聘请举人张绶琮、岁贡张潮和县训导、新会人李科修志。那时,第一部县志(薛志)未刻成书只将手抄本上送朝廷而县无存,第二部县志(陈志)门类不清内容简陋残缺不全。王文骧聘请的张绶琮、张潮是沙冈人,参加修志人员中的张思浚也是沙冈人。张绶琮于乾隆己酉(公元1789年)中举,“性温厚,敦品力学,其文学为一时冠。教诲谆谆不倦”(余志)。张潮在省会粤秀书院就读四年,是一名岁贡,“经史百家靡不淹通”(余志)。张思浚是拔贡,任长乐县儒学。张绶琮等修成的《开平县志》(王志)是我县旧志中首部内容较丰富的志书。

到了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县要修乡土志,又要为小学提供乡土史教材,于是合二为一编修,知县聘请的执笔者张启琛,又是沙冈人,王志编纂之一张潮的玄孙。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一月,县设修志局,张启琛又被聘为总纂,后因乱而罢,张启琛编写数年之稿全部散失。

民国廿一年(公元1932年)县又成立修志局,县长余棨谋兼任局长,他聘请的总编纂张启煌,还是沙冈人,且是张启琛的堂兄,也是张潮的玄孙。

叙述到这里,我们看到了沙冈张氏与县志二百五十多年的奇缘。

明清两代,开平贡生四百多名,沙冈籍的有五十四名,这个数,亦非其他地方可比,他们大多在本省、外省各县当教谕、训导,其中最知名的是张乃心。

张乃心,字葆初,明万历癸卯(公元1603年)拔贡,由任惠来训导升广西平乐府教授。“时倭夷侵略广海、海宴等处,所至蹂躏。乃心谋在登名都双峰寺前地方立县,保障地方。经广州府差巡检吕天玉勘踏,不成,寻复会众议,择平康里甜水井地方,愿自出工费建城,呈察院。张委正印官伍督理兴工。城池既完,疏上,牵连两广易县与割县、属州改府一十余事,下部议,以至寝阁。今甜水井犹有城址可据,即乃心当年所经营也。”(《开平县志》余志)张乃心此举,系出公心,为保地方平安,是可贵的。

非科举出身而能知名于世的,当数明代张樵隐(字守忠)。《开平乡土志》载:“张氏世居梁金山下,樵隐生于元季,少时读陶潜诗,窃慕效焉,鼓琴赋书,聊以自娱。”樵隐遭元末动乱,将先世藏金十万尽数捐出,用以招聚地方壮丁为乡兵,守卫乡土,使得当时土寇不敢侵犯其境。他置乡兵,系以族子朝益为长。“会(适逢)廖永忠下广东,朝益谒军门,受令何真降,复从永忠至南京,累官至南京总镇”。(《开平乡土志》)总镇即总兵,明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无定员,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兵,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张朝益能当南京总兵,虽无品级,但说明他非常有能耐。

清代则有张铦、张梅臬。张铦“以文章经术自娱,下笔数千言,洋洋然有白居易苏子瞻之风。所居在双峰寺下,有终隐之志。”(余志)他有《双峰诗稿》行世。张梅臬是农家子弟,他亦“以耕织终其身”。他爱好诗歌,自学有成,常于田头、织机畔长声吟哦。县令刘盛堂曾以“明七子”命题梅臬分别赋诗七首,刘盛堂十分赏识。梅臬又有詠照胆镜诗,为新会进士谈泉盛赞。因此梅臬的诗名广为人知。每逢县、乡有诗文之会,他总是连篇以应,且多得奖。他得了奖金,就分给孙子孙女们,叫他们去买果吃。

宋、元、明、三代,我们开平没出过武举人武进士,到了清、情况就不同了。开平首部县志主修者薛璧在县志序中说“祖宗功德奋文崇武”。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开平除在“文”这个方面人才辈出,武举人武进士亦纷纷涌现,到清末,全县计有武举九十二名,武进士十六名,其中沙冈一地,武举占七名,武进士占一名。

沙冈人文,自宋至元至明到清,近千年的时间,一直呈蓬勃兴盛的状态,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并且深思其所以���的。有人说,积久而弥昌。但何以有积,又何以能积累而不遗弃,能传承、发扬、光大,而不任其湮灭,是仍须探寻的。

x1。(2015-06-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