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这个古老的县城曾经孕育这多名历史人物。
例如: 宋代名人贤士在遂溪
宋代的寇准、苏轼、秦观、李纲、赵鼎、胡铨等名人贤士,曾先后蒙冤被贬雷州或琼州(海南岛),路过遂溪。他们的雄才大略和高风亮节,为遂溪人民所敬仰。其中寇准、李纲、苏轼等在途经遂溪时曾留下墨迹。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居士,福建邵武人,徽宗时进士,建炎元年任宰相。
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被困,李纲力主抗敌,带领军民击退金兵,得罪主和派,被排挤罢相。高宗即位,复用为相,他仍力主抗金反对议和,但意存苟安的高宗听信谗言,李纲又被革职。1133年李纲被贬逐海南。是年秋,路经遂溪县境留宿城月,与湖光岩和尚琮师厚交。后遇赦北归,仍至城月,赠书别琮师。诗云:"衲子来参去不辞,更劳飞锡远追随。赠师银布劳收取,便是金裥嘱别时。好住湖光摄此心,有缘终会有知音。梁溪老去孤峰顶,月白风清难更寻。"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邗(今陕西渭县)人,北宋政治家,官至丞相。 寇准为人正直,敢犯颜直谏,坚决反对向契丹妥协求和。在澶洲之战中,亲自督战,大败辽兵。 1020年受奸臣丁渭的排挤,被贬雷州,路经遂溪,宿于城月,曾作《闻杜宇》、《偶事》等诗。第二年在雷州病逝。寇准在雷州期间,设立教馆,介导办学,带来中原文化,引导百姓破除迷信,建设真武馆,为发展雷州半岛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杰出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历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兵部尚书兼侍读和端明殿翰林侍读等职。苏东坡个性耿直,不趋炎附势,得罪了权贵,先后被贬谪至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和广东的惠州、琼州等地。宋元符三年,他被贬琼州,宋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途经遂溪兴廉村(今乐民城),宿于佛舍净行院内。该村私塾教师陈梦英相见恨晚,极力挽留,苏东坡盛情难却,一住40天,留赋词两首记述其事。苏东坡在居留其间,看到该村山明水秀,风景秀丽,曾对陈梦英说:“斯地景胜,当有文明之祥”。后来该村的一些读书人就在这个地方建立“文明书院”。
苏东坡在离开兴廉村时,感激陈梦英和村民对他的热情接待,遂把心爱的汉石渠阁墨砚赠给陈梦英,并在砚背刻诗赠言。其诗曰:“其色温润,其创古朴;何以致之,石渠秘阁。改封即墨,兰台列爵;永宜宝之,书香是托。”陈家得砚,视为珍宝,世代相传。清末此砚散失,1941年复得,合族大喜,遂合资“还砚亭”。现此亭仍在。
历史著名人物
在历史上,遂溪曾出现过不少仁人志士,他们成就卓著,流芳千古。
陈贞豫[3](1396-1425)字奋扬,附城陈村人。陈贞豫天资聪颖,精于诗文,明永乐三年中进士,任北京监察御史。其间,他忠于职守,深得皇帝器重,被晋升为都察院交址道巡按御史。贞豫上任后,深入民间查访,为民解困除害。他在暗访中得知石(廉)遂(溪)二邑常遭流寇骚乱,于是奏请朝廷在横山地方设堡,以扼宁石遂二邑,因之得罪贼寇,在廉江私访时被贼首苏观彩杀害。明仁宗深为惋惜,追封其父为都察院交址道巡抚监察御史,以彰其功。其母亦有诰命。清乾隆年间遂溪知县范曾在县城建"陈御史祠"。"文革"期间被毁。
洪泮洙(1611-1704)字献统,遂溪芦山人。明崇祯十五年中举,清顺治十三年中进士,后在通政司主事。康熙三年任休宁县知县。为官期间,洪泮洙政绩颇著。老年还乡,与陈倡议募捐,筑东洋海堤,护环海田庐,永利民众。洪泮洙能文善诗,一生著述甚多。于康熙二十年编纂《雷州座志》,二十四年编纂《遂溪县志》。被誉为“清世人龙”。
吴邦泽(1875-1898)遂溪南柳下村(今湛江市郊)人。他出身寒微,自幼喜弄力枪。成人后,力大过人,棍术精湛,武艺超群,乐于助人,好打抑不平。1989年3月,法国出兵海头汛强行登陆,建立兵营,焚烧民房,毙伤人命,激起当地村民的义愤,纷纷组织起来抗法保家,荐吴邦泽为“棍头”(指挥者)。6月19日,吴邦泽率南柳、海头等地村民500多人进攻法军营,杀死法军2人。7月1日,又率从攻打法军营,在激战中英勇牺牲。
冯绍琮(1852-?)字昆珊,遂溪县麻章村(今湛江市郊)人,是遂溪县抗法主要领导人之一。清光绪二年,冯绍琮任报捐巡检,五年选为州判。后随广西提督冯子材出关援剿越南叛将李杨才,将其擒获并荡平其余党,立五品军功。光绪十二年,他领右军营往琼州剿匪,被朝廷嘉奖。光绪二十五年,法军入侵遂溪县境,遂溪知县熊金萼惧敌怕死,不敢抗法被撤职,李钟珏代之为遂溪知县。其时,冯绍琮积极从事抗法活动,在李钟珏的支持下,办起了遂溪县团练总部,任团总,多次指挥练勇抗法,迫使法军龟缩小租界范围。光绪二十八年,冯绍琮率右翼亲兵在明宁州、右州剿匪,因军饷不济被迫辞职回乡后病故家中。
陈乔森(1833-1905)字颐山,号木公,遂溪椹川人,后迁居雷城东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举人,官至户部主事。后辞官回乡,在雷阳书院任教30多年。陈乔森出身寒微,但一生勤学苦读。他过目成诵,学识渊博,擅长绘画、书法、诗词。著有《玉河秋泛图》、《猪归纵饮图》、《芦蟹图》、《亭榕诗钞》等。他的作品造诣极深,能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在岭南、京都名望甚高,被誉“岭南才子”。
罗氏兄弟遂溪罗屋村人。史罗鼎(1848-1923),别名无昌,字梅臣;弟罗海(1851-1921),别名衍昌,字珊洲。罗家兄弟幼时家贫,无钱求学,劳作之余常到村中私塾偷听,久而久之,遂能背诵《四书》、《五经》,且通晓其义。塾师惊佩他俩的才华,免费接收他俩入学,后亲友资助他俩进遂良书院攻读。清同治四年(1865年),罗鼎中秀才,29岁考取拔贡,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光绪十五年(1889年)罗海中举。5年内一家中了2个举人。中举后,罗鼎初任罗州司训,后任遂溪知县;罗海任遂溪县教谕。他俩仕途虽失意,但学术却有成就。罗鼎著作甚多,罗海多才多艺,能诗善画,精于书法,墨迹遍及遂溪、广州湾一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