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先行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总是先在一个局部发展并形成增长极,形成集聚效应,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增长的边际效益趋于下降,这时就会形成扩散效应,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而县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服务性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大多数部门和行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鲁山县而言,将旅游经济作为其经济增长的亮点,以发挥旅游经济的连带效应,对促进鲁山县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鲁山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旅游突出。鲁山旅游资源丰富,“山、泉、湖、俗、古、军、食、果”(山:石人山;泉:上汤、中汤、下汤温泉;湖:昭平湖;俗:包括饮食文化的民俗风情;古:历史人文;军:军事遗迹;食:鲁山特色饮食;果:野生果蔬)几个典型资源中,“山、泉、食、果”特色突显。
2、旅游交通干线交织成网,境外游客通行来往便捷。为加快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鲁山县加大对连接各个旅游景区(点)的主干交通道路的建设,各个旅游景区(点)都有高等级的快捷通道相连通,同时加上河南境内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境区内直接向外连接的高速公路就有郑—石高速、二—广高速、武—西高速、太—澳高速、洛—南高速,形成了连接省内外的交通网络,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出入,为更多游客的到来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3、旅游景区(点)集群形成,规模经营优势明显。 2001年以来,河南省实施开发伏牛山生态旅游战略,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位于伏牛山门户的鲁山县抢抓紧抓机遇,加大对境内伏牛山区的开发力度,先后建成了石人山景区、昭平湖景区、佛泉寺景区、十八垛景区、画眉谷景区、六羊山景区、清水河景区、珍珠潭景区、百瀑峡景区、文殊寺景区等多处景区(点),旅游两点不断增多。游“尧山”美景,洗“三汤”温泉,品“大佛”文化,吃、住、购、游、娱融为一体,形成了以石人山为主的山水与人文观光与休闲旅游景区(点)集群,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旅游经济收入逐年增加。鲁山旅游人数和收入连续5年不断增长。2005年鲁山旅游人数为36万人次,旅游收入2500万元;2006年鲁山旅游人数为70万人次,旅游收入3480万元;2007年鲁山旅游人数为91万人次,旅游收入3623.55万元。2008年鲁山旅游人数为375万人次,旅游收入1.16亿元。2009年鲁山旅游人数为490万人次,旅游收入1.46亿元。5年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了12.6倍和4.8倍。
二、鲁山县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鲁山旅游经济发展尽管很快,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与本县拥有的旅游资源质量和数量还不相称,与全国、全省旅游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与旅游经济大县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目前鲁山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健全。鲁山县旅游资源丰富,已经开发和预备开发的景区较多,但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接待能力却相对落后,特别是酒店、旅游交通及具有“地接”能力的旅行社三个行业,无论数量还是水平都相当落后,不具备旅游大县、旅游强县应有的规模和档次,亟需强化发展,调整不合理的结构。
2、旅游产业基础设施不配套。鲁山县旅游产品是根据我国旅游发展初期的市场需要而打造的,旅游线路的设计和景区建设主要围绕观光旅游开展的,旅游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完全适合当今休闲和体验旅游的潮流和市场需求,尤其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引导、扶持不够,发展相对滞后, 相应的基础设施不够配套,服务功能还不完善,特别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项目和有文化内涵的项目还相对较少,没有全面满足游客的需求,需要调整和完善。(石人山服务设施不完善,军事探秘观光线失去历史神秘感,缺乏创新开发,文殊寺与佛泉寺缺少联动,珍珠潭民俗休闲观光线缺乏本地特色)
3、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不理顺。鲁山县旅游开发、市场管理、行业管理和宣传营销,涉及城建、文物、宗教、农业、林业、环保、工商、税务、物价、宣传等多个部门,管理职能的重复交叉与缺位等体制性矛盾突出,缺少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资源开发和招商引资活动缺失有效平台,难于吸引战略投资商,不利于旅游的快速发展。
4、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不合理。鲁山县旅游资源密集度高,覆盖范围广,旅游资源类型相近,开发的旅游项目有很多雷同之处,同质化倾向明显,存在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建设弊端,不能做到互补和协作,在今后的发展中很容易导致区内景区(点)相互竞争,争夺客源,因而亟需加强整合,重新规划布局。
5、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旅游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和专业文化素养要求很高。从整体考察,鲁山现有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不高,达不到旅游大县、旅游强县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形势需求,离标准化与国际惯例的高质量旅游服务差距还较大,需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和运做市场的专业营销人才,目前在鲁山还特别缺乏,更需要加快培养和引进。
三、鲁山县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做好旅游规划,搞好品牌开发。一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规划引领建设”的原则,突出旅游设施与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相协调的要求,体现鲁山县旅游的特色,并进行合理的定位,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消费兴趣的旅游者的需要。二是对旅游沿线和景区实行统一规划和治理;严禁在旅游沿线和景区内部采矿、采砂;严禁破坏植被、建立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游、乡村游、农业观光游;支持和鼓励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的创办;根据有利的自然条件,建立生态疗养康复中心;整合全县温泉资源,加大温泉项目开发的力度,树立温泉品牌。
2、加强旅游交通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一是加紧对县内部分公路的建设和完善。二是抓紧实施尧山至木札岭段的公路扩宽改造工程,完善景区内外部的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对尧山景区的旅游线路、交通工具进行整合,新建安全、快捷的索道和扶梯;积极筹建旅游专业车船公司,编制旅游交通线路,统一管理水上旅游船,确保游客安全;新建一批星级宾馆,提高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旅游干线公路两侧规划建设一批旅游购物中心和厕所,以方便游客。四是设立“县旅游服务中心”,对外来游客在信息服务、解答咨询、接受投诉、完成预售业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探索全县旅游景点“一票通”方式,研究开发旅游纪念品,以满足不同旅客的多样化需求。
3、做好旅游宣传推介,强化客源市场开拓。一是对全县旅游产品实行统一品牌策划、统一形象包装、统一宣传促销,充分发挥旅游宣传的整合效应。二是突出重点,整体策划,制定旅游促销总体方案和年度计划,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三是创造条件积极申办、组织各种国际性和全国、全省性会议和展览、文化、体育、经贸活动。四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力争每年集中办好一两个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五是进一步加强旅游的宣传报道,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推介鲁山的旅游景区、景点,及时向中央、省、市新闻单位荐送和交流旅游宣传节目,积极邀请国内外传媒机构和新闻记者到鲁山县采访和观光。六是进一步挖掘鲁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组织编纂鲁山旅游指南、风土人情介绍、名人名家传记等,着力提高旅游文化品味,增强鲁山旅游文化的厚重感。七是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展示会、交易会、促销会,加强与旅游界的广泛交流和联系,努力建立起互惠互助、共谋发展的合作关系。
4、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从2004年起,鲁山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后据财力情况适当的增加,主要用于旅游开发项目贷款贴息及补助、旅游规划编制及产业发展研究、旅游宣传促销等,其中,旅游宣传促销资金所占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在交通、生态、水利、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要适当的向重点旅游景区倾斜。可依法转让旅游资源经营权,所得转让费用要全部用于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移民搬迁补偿等。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拓宽旅游项目的融资渠道积极吸引县外资金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进重大旅游项目。由鲁山县旅游局设立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更多的旅游项目来支撑鲁山县的旅游框架。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额的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选择条件较成熟的旅游企业,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旅游经济作为地方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通过其集聚和扩散作用将旅游业的关联作用扩展到一个较为广阔的地域空间。将旅游经济作为鲁山县一个经济增长极来加以培植,将其潜在的经济效益现实化,以促进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